互联网医疗真的到了“风口期”吗?
2018年5月4日“平安好医生”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交易,打响互联网医疗上市第一枪;2018年5月9日“微医集团”宣布完成5亿美元的Pre-IPO轮融资,并宣称旗下较成熟的“微医疗”板块最快2018年底在香港上市。以平安好医生、微医为代表的互联网医疗企业,通过持续的市场投入,将用户量做到了平台级规模,下一步的挑战也显而易见,就是如何将业务更多渗透到诊疗过程中,从而提升单客产出,从亏损走向盈利。
互联网医疗企业的处境肯定在变好。但在“中美贸易摩擦”即将二次爆发的当前,并不是互联网医疗企业的最好时机,毕竟外部的资本线、企业的盈利能力、利润增长点还没到完全成熟阶段。用户数和访问流量是互联网医疗行业的晴雨表,即使是上市的平安好医生,目前还是靠营销、推广获取客户,缺乏实实在在能解决看病就医痛点的优质服务和产品,已面世的各类健康管理产品则以炒概念居多。
现实中医疗行业的主要消费群体,年龄较高、习惯线下问诊、互联网认识有限,大多数平台基本都是想从保险、医疗、药品三个领域寻求盈利。这与医疗行为的低频特征有关,即使是上市的平安好医生,过往数据为2015‑2017年累计亏损超20亿元,预计2018年将继续产生“大额亏损净额”。上市次日就跌破发行价,也传递出市场对其前景信心脆弱。
将商业险引入“互联网医疗”领域的平安好医生在医险结合模式上具有天然优势,平安集团的部分保险,都附加了在线咨询医疗服务,平安好医生则从中收取服务费。“流量来自于线上,流水来自于线下,利润来自于保险”的提出者“微医集团”引入友邦保险作为领投方,并与其达成长期战略合作。业内人士认为,互联网医疗和保险结合的逻辑没有问题,但目前处于相对初期的探索阶段。由于互联网医疗平台自身从线上走向线下的路径还在摸索中,尚未触及医疗核心服务,稳定数据源和完整风控流程目前无从谈起。
互联网医疗平台想从线下为主的医疗市场分羹也不容易。基于纯互联网的C端用户量虽大,但主要是咨询、问诊、挂号等轻业务,而医疗服务的大量支出是在医院;因此各大互联网医疗平台或自建诊所、体检中心、或赋能给医院,试图用实体场景去承接C端流量的变现尚需时日。另外对于互联网医药而言,医保无法覆盖依然是限制因素,而且占整个药品市场超过85%份额的处方药禁止在网上销售。目前大多数互联网医疗平台以售卖保健品、医疗器械等为主。
医疗的特质,决定了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将是一个“文火慢炖”的过程。
长按上图3秒钟,识别二维码关注
亲,中国药店公众号长期公开征集稿件,如您欲抒发心声、记录生活、分享经验……可以文字或图片形式将作品发送到yaodian2018@163.com(邮箱),稿费=200元+阅读量*0.01元。温馨提示,投稿时请注明联系方式
喜欢的话就点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