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赤脚医生”到“家庭医生”!听村医吕正云讲述改革开放40年,扬州医疗卫生事业的沧桑巨变!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难忘40年》
扬州市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全媒体报道
今日推出最新剧集:
守望
讲述嘉宾:吕正云
江都区宜陵镇同兴村卫生室乡村医生
2016年扬州市十佳“最美医生”
2017年度十大“扬州好人”
▼
吕正云背着药箱行走乡村40多年,不变的是“医者仁心”,变化的是村民的获得感越来越高。
40多年来,他一直坚守在乡村,随喊随到,累计出诊12000多次;40多年来,他骑坏了五辆电瓶车,鞋子磨坏了不计其数,背着药箱踏遍了同兴村的每一寸土地;他为全村60岁以上老人及慢性病村民组建健康档案,每年定期更新,拉起防病网,其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他先后被评为扬州市最美乡村医生、最美医生。
最让他高兴的不是这些荣誉,而是改革开放40年来,扬州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巨大变化。
从最初看病老三件“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到如今的高科技、智能化大型诊疗设备;从低矮破旧的村卫生室到宽敞明亮、环境舒适的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服务中心;从看不起病到居民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完善;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医疗卫生事业的巨变增进了民生福祉,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不断增强。
而吕正云也从最初的“赤脚医生”变成了如今的“家庭医生”。最让他幸福的是,扬州把打造健康中国的扬州样本列为“十三五”期间的民生“1号工程”和全市重点抓好的十件大事之一。如今身边像他父母亲这样长寿的老人越来越多。
据统计数据显示,扬州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好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其中,截至2016年,扬州市居民人均期望寿命为79.15岁,较全省居民人均期望寿命77.51岁高1.64岁。
一步一个脚印
从“赤脚医生”走上行医之路
赤脚医生,一个时代曾经的符号。吕正云1974年从医,那年他才22岁。他说:“回想起过去,那时真的没想到我会从一位农民变成赤脚医生。”
而改变他人生轨迹的却与妹妹有关。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14岁的妹妹因胃癌而离开人世。父亲背着妹妹求诊的背影至今都烙在他的心里。
“我姊妹7个,我是家里的老大。”吕正云说,“那时我就想当一名白衣战士,救死扶伤。”
那时,村卫生室低矮破旧,只有两间约60平方的房间,里面除了桌子、椅子,就是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这些看病老三件。自踏入村卫生室开始,他就刻苦专研医护知识,希望早日为村民看病。
“美好的生活要靠自己努力,想要服务好村民,不能解决他们的问题肯定行不通。”提起第一次为病人打针的情景,吕正云还觉得自己的胆特别大。有位村民对他说:“没关系,你打吧。”他就真的打了,从此,打针就再也不是事了。
可是很少有人知道,为了掌握打针技术,就拿自己的身体作试验打空针,要学针灸,就在自己手臂上反复找穴位。为了潜心学习,他在村卫生室里一住就是三年,无论白天黑夜一有时间就苦读医书。后来,他如愿拿到了《赤脚医生证》。随着改革进程的推进,上世纪80年,“赤脚医生”逐渐淡出舞台。“活到老,学到老。”进入新世纪后,他又取得了《乡村医生证》。如今,他已取得了《全科医生证》。
40多年村医生涯中,他一直是以病人为第一时间,接到病情立马出发,无论风雨寒暑。他还定下家规,夜里接到求诊,一定要叫醒他。一年365天,在村医的岗位上,他没有给自己留一天假日。
提起吕医生,村民个个直竖大拇指:“在村里,吕正云不仅是医生,还是我们的亲人。”无论小病大病,他都尽心诊治,有时还陪同到上级医院忙前跑后直至患者安排妥当。
有时太忙,他就在村卫室吃些八宝粥。他说:“我辛苦些没事,不能耽误乡亲们看病。”
把实惠让给群众
让村民都能病有“依”
“凡到我这里来看病的,我都坚持群众干部一样、生人熟人一样、穷人富人一样。”这是吕正云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说,“村民们赚钱不容易,要让村民少花钱、看好病。所有人都能健康,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把实惠让给群众,把困难留给自己。自从医以来,他总是设身处地为村民着想,让大家花最少的钱,最快地治好病。“村民们来看病,能吃药的不打针、能打针的不吊水。”这就是他一贯坚持的原则。
潘厦组的李守法有肺心病,发起来咳嗽怕冷,到医院一次就花6000多,后来听了他的建议,家里买了个吸氧机,发病时吸氧再打一针,花费只有30元。
有些癌症晚期的病人十分痛苦,吕正云一喊就到。王伏组的一个肺癌病人到了一个年三十晚上病情突变,情况危急,需要每6小时打一次止痛针。当晚,吕正云就住进了卫生室,直到正月初三,病人去世。
对村里患有绝症的患者,他总是全力守护,至今他已陪伴600多位绝症患者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前些年,村里投资20万元建起了崭新的卫生室,设施配套,八室齐全。吕正云很开心,又自掏腰包,购买了一套音响和功放及光盘,让村民们在就诊期间可以听戏剧,看影片,又买了一套针灸拨火罐的用具,平均每天给30多个腰酸背疼的村民们免费服务。
“小病拖,大病扛,重病就得见阎王。”“救护车一响,耕牛肥猪白养。”这是以前一句句流传在农村的顺口溜,不同程度地反映出经济困难的农民对看病难、看病贵的揪心与无奈。
“如今这种状况几乎一去不复返。”吕正云说,以前患了癌症后,不少农村人选择了放弃治疗。随着医改的推进,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农村人到新农合定点医院能像城里人一样“刷卡看病”,即看即报,负担轻了。
原来2003年全国部分县市试点新农合医疗制度,2010年基本实现全国农村居民覆盖。2012年,我市新农合参合率达99.7%,基本达到应保尽保的目标。随着经济的发展,扬州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最高支付限额达18万元。
从2018年1月1日起,全市实施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近330万城乡居民纳入参保范围,实现了参保对象范围的全覆盖。
随着药品零差价、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实施,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质优、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当好健康“守护神”
做健康扬州的推动者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扬州把准时代脉搏,回应人民期待,把打造健康中国的扬州样本列为“十三五”期间的民生“1号工程”和全市重点抓好的十件大事之一。
投入近10亿元,规划建设18家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投入1个多亿,建成15家医联体,通过实实在在的举措引导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提升基层服务水平……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健康工程,取得了实效,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了一个可借鉴、可复制的样本,让“基层首诊”变为现实,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吕正云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村医,但是他认为自己的责任很大。他说:“村民生病了,最快知道的就是自己,最早能够帮上忙的也是自己。我必须全面掌握全体村民的健康状况。”
“全村600户2000人中糖尿病患者170个、高血压患者340个……”他的头脑中存放着全村人的“健康档案”。在他的文件柜里,整整齐齐摆放着800份60岁以上的村民健康档案,每人的健康状况一清二楚。
2008年,吕正云起早贪黑,花了整整50天时间,终于建起同兴村第一份村民健康档案,检查出高血压病人300多人、糖尿病人100多人,并及时更新数据,为村民拉起防病网,其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
有一次在查看健康数据时,吕正云发现村民郭如昌血压走高,又听说他间断性手麻,特地提醒他查一下身体,没想到果真是早期脑梗塞,避免了悲剧的发生。
七旬老人老潘,40岁时就患有糖尿病,从2008年起,吕正云就一直上门为她测量血糖,帮其稳定病情。有一次夜里,她突发心脏病,一个电话吕正云就赶到她家。她的家人说,“如果没有吕医生的守护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2016年,村里也开始推行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我又成为了一名家庭医生。”一年365天,吕正云几乎没有一天休息。
他早晨5点半就出门了,背起药箱,上门给村民测血糖、量血压、送药,忙到中午11点半以后回家吃个饭,12点又回到村卫室,到晚上8点下班才回家。他说,只有这样才能当好村民的健康“守护神”。
而让他工作轻松不少的是,如今是家庭医生团队服务,遇到疑难问题时直接可以与上级医院联系,村民转诊有了“绿色通道”。
作为打造健康中国的扬州样本的标志性工程,去年12月21日,市委、市政府在苏北人民医院医疗集团高邮送桥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举行全市18家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全面投用仪式,300多万农民共享“健康红利”,在家门口就可享大医院的专家服务。
“1981年我国人均预计寿命67.9岁,那时的扬州与这个水平差不多,如今却已经达到79.15岁,这是怎样的惊人变化?”吕正云说,“我的父亲今年92岁,母亲86岁,他们和许多人一样都是改革开放40年的受益者。我也赶上了好时光,既是建设健康扬州的推动者,又是获益者。”
根据“打造健康中国的扬州样本”行动计划,到2030年城乡居民主要健康指标保持全省领先水平,其中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0岁以上。通过8大行动40个主要量化指标,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努力满足城乡居民对健康快乐的本质需求,加快推进人民生活高质量,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人物点评
用平凡铸就不平凡
医疗卫生事业是造福人民的事业,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
在最困难的时候,他选择了从医,扎根乡村40多年,与村民亲如一家人。在平凡的岗位上铸就了不平凡的一生。吕正云他用行动诠释着“医者仁心”,为打造健康中国的扬州样本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40多年来,和着改革开放的强音,他见证了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从医40多年来,吕正云从来不收一分钱诊费,免收的费用加起来已超过25万元。吕正云还自掏腰包购买音响、针灸拔火罐等,别人劝他不要再往卫生室里搭钱。他却坚持认为:“钱多钱少,够用就好;房屋大小,能住就好。把病人的病看好,所有人都能健康,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十九大报告对全面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有着更高的定位和要求。只要人人都行动起来,就能合力开启“大健康、大卫生”时代。
医者仁心,高尚情怀!
为“最美医生”吕正云点
作者:丁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