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嵛山,一个自然保护区的成长
昆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山东省烟台市东部,是暖温带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中国赤松原生地和天然分布中心、目前唯一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东部沿海重要的生态屏障。
在经济发展的巨大压力下,保护区人顶住各种开发诱惑,在主管部门和烟台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坚持保护绝对优先,开拓思路、创新体制,守住了珍贵的自然资源。
01
昆嵛山人说得较多的一个词是昆嵛精神。
昆嵛精神是昆嵛山自然保护区的宝贵财富,是战争年代红色根据地留下的不朽精神,更是平和年代不断沉淀丰富的生态保护精神。这种精神支撑着昆嵛山人,坚持保护信念,矢志不渝。
随着经济浪潮高涨,不少人到保护区谈开发,被保护区一一谢绝。他们知道,自然资产是人类共同财富,是子孙后代的生态基业,不会为一时之利,动保护区草木。
为了修路他们努力设计,根据环境特点,每个职工自己动手,搬山石,筑路基,一米一米地将林区道路向前延伸。在隆冬寒风中,强壮的汉子们甚至光着膀子还满身大汗。有职工风趣地说,这省了取暖的钱。
看到山顶上坚固美观的瞭望塔,看到基层防火队配备先进的防火装备,看到几十万上百万元的科研仪器设备,看到一栋栋用几十年老旧房子改建的办公用房,我们明白了昆嵛精神的力量。
02
昆嵛山自然保护区的前身是昆嵛山林场。2008年,国务院批复建立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烟台市委、市政府将保护区周边社区划归保护区统一管理,建立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与管理局和国有林场实行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
对昆嵛山管委不考核GDP,保障保护资金;在保护区增设外围保护带。这些措施促进了生态保护和社区的协调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关停了保护区内所有开矿采石挖沙项目,全面启动畜禽养殖大棚与违建拆除工作,推进废弃山矿、裸露山体、残破地貌、撂荒土地整治等重大生态恢复项目,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92%,坚决守住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生态资源。
实行统一管理后,当地社区居民获得生计保障,许多人成为保护区护林员,有人搞起生态旅游,生活富裕了。他们感受到保护带来的好处,开始自觉保护森林。对比保护区外的居民,保护区居民有一种自豪感。他们会骄傲地说:“我们是保护区的人。”
03
有专家这样评价昆嵛山自然保护区:“不断提升管理理念,自觉运用生态学原理指导自然保护、科研、宣教、生态旅游等工作,真正实践了保护第一、旅游服从保护。”
在保护好自然资源的同时,昆嵛山自然保护区调动各方力量,开展自然保护宣传教育,充分发挥保护区科研功能,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了大量科学研究。
昆嵛山有两座博物馆。博物馆外观设计与自然和谐、完美交融,内容设计结合科学性与趣味性,引领到访的孩子们一步步走近自然、认识自然、爱上自然。
保护区组织开展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调查,保持打击乱砍滥伐、盗捕盗猎、环境污染行为高压态势,坚持“设施最少化”,保留生物通道,做好已清理河道的综合治理,恢复流域生态。
保护区成立了生态建设专家组,与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20余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了科技情报研究、科技信息交流关系,与中国林科院合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以有害生物防控为目的的“定位研究站”——昆嵛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依托森林文化博物馆、科普教育基地,通过“悦”读森林、科普讲学、生物展览、绘画摄影等活动,不断培育人与森林、人与自然的朴素情感。
目前,昆嵛山森林生态系统安全、稳定、健康,赤松群落的自然演替已达到相对稳定的亚顶级状态,多种濒危的珍稀动植物群落正在恢复,飞禽走兽、鱼鳖虾蟹等原生野生生命不断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