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业历史演变 跨国制药巨头们裁员或将持续

鼎臣医药

经济观察网采访史立臣

从全球制药领域数百年发展历程看,多元化到细分,历史的演变和进程从未停止。而今多家外资药企从转型战略、转变业务方式再度出现变化,裁员成为这场演变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日,诺和诺德发布《转变研发方式的计划》,据了解,此次调整将会影响到全球约400名研发部门的员工,其中中国研发中心员工30人。

瑞士制药巨头诺华制药日前也宣布,计划未来四年在瑞士裁减约2200个工作岗位,整合生产并将岗位转移到其他地区,以提振盈利能力。

葛兰素史克近期也宣布,将在美国裁减650个职位,包括200个内勤人员,以及450个医药代表职位。

诺华制药日前也称,计划未来四年在瑞士的巴塞尔、施泰因、洛迦诺和施韦泽哈勒共裁员2200名,约占诺华瑞士员工总数的16.92%。此举将波及1500名药品生产一线员工以及约700名商业服务部门职员,此前8月份公司还对旗下眼科业务进行调整。

时间再往前推,2018年1月份,艾尔建宣布裁员1400人,赛诺菲裁减了美国糖尿病和心血管销售团队的400名员工……

关于这些全球制药巨头们的裁员原因,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大都源于战略调整。如诺和诺德,为了聚焦于能为患者创造最大价值的领域,以充分把握未来的发展机遇。为此,公司评估了优先的业务重点,对其加大资源投入,并通过优化结构和流程,也就是说,不优先的业务成为裁撤重点。诺华制药则是,一项包括裁员的战略将在2020年为公司的生产网络节省约10亿美元……

从企业微观层面看,裁员是企业的战略行为导致。而如果从全球行业背景看,或许促成的因素更多,其中一个原因,北京鼎臣医药咨询管理中心负责人史立臣认为,不少重磅原研药专利到期,仿制药对原研药的市场销售构成冲击。而新药研发的资金需求量很大,且通过审批需要耗费时间较长。这一市场情况促使外资药企们开始在人员结构上作调整。

而再深层次细看这一发展趋势,是创新药物研发越来越难的现实问题,医药界的一个说法是容易研发的药物基本都研发出来了,剩下癌症类的疑难杂症药物研发非常困难。

就全球人类疾病的发展,以及研究的进程看,重症的发病因素大都归结到了基因上。然而,基因研究的突破还在路上。

诺和诺德全球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国区总裁周霞萍觉得,药企们的药物创新成本投入之大或许其他行业很多人不了解,有些科学家可能在实验室呆了一辈子,也有的30年、40年,却看不到一个新药上市,但是他一辈子都在投入。

周霞萍分析,全球的疾病谱在过去30年、50年发展到现在已经有很大变化,从一开始的以急性疾病为主,到现在以非传染性(Non-communicable)疾病、癌症类疾病为主。

她第一次去美国是2001年,那个时候一个新药研发创新的成本是8亿美金,到现在新药研发投资成本是25亿到30亿美金,研发的时间所有企业都希望能够缩短,但还做不到,要经过10年到20年的努力,有些可能还不行。如糖尿病已经研究了近一个世纪,还在琢磨怎么攻克它。在阿兹海默症的研发方面,有不少企业花了30年到40年的努力,研发支出达几十亿、上百亿美金,但今天的市场上还无法找到一个治疗阿兹海默症有效的药物。所以,还需要沉下心,做好眼下的同时继续努力。

一方面是专利要到期,另一方面是新药物上市艰难。那么,企业们只能调整战略、优化结构,过好眼下的日子。

而由于历史发展因素,多数制药巨头们曾经多元化布局,认为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可以降低风险,然而今时背景下又发现,当优势不集中于某一领域,在某一领域不是寡头地位时话语权以及利润优势会大幅降低,那么历史的进程从多元化发展到细分领域。这一细分领域可以从几年前诺华、礼来等等巨头们出售非重要核心业务可以窥见。

事实上,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制药巨头们也在寻找新兴市场。2017年,麦肯锡一位医药领域的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称,跨国药企们的蛋糕将在新兴市场。

所谓新兴市场,事实上是一个相对概念,泛指相对于成熟或发达市场而言目前正处于发展中的国家、地区或某一经济,如被称为「金砖五国」的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和南非以及后来兴起的「薄荷四国」印尼、尼日利亚、土耳其和墨西哥等。

该人士认为,全球排名前十的制药公司已在研制大约650种肿瘤学产品,在新兴市场的增长潜力将获得放量。

因为,到2025年,最大的新兴市场将一共占全球GDP的38%,个人消费的36%,制药市场的31%,以及三分之二的人口。此外,在未来十年,将近十亿人将会加入新兴市场的中产阶级。在是在接触总体增长的情况下发生的。例如,亚太地区近51%的人口将在未来五到十年内得到普遍医疗保障。

那么,新兴市场的寻求和进驻,必将使得企业的战略、实现方式出现调整,首先便是人员结构的调整。

基于此,麦肯锡人士称,跨国药企们的人员调整仍将持续。






鼎臣咨询出版的专业书籍

购买签名版,请联系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