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下的历史】记录一座医院的沧桑巨变

巴东卫生计生

无论是风里,还是在雨里,我都在这里守候着你


福祉三迁,跨世纪情缘,承载着太多的梦想与期盼,诉述着一座医院的沧桑巨变!


透过镜头的记录,让我们重温历史照片,从那些定格瞬间,感受七十年风雨历程,共同见证巴东卫生事业的变革和发展!


巴东县民族医院


巴东县民族医院位于野三关镇,1952年始谓巴东县第六区卫生所,所址天竺堂。此为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在野三关境内首设医疗卫生机构。


上世纪五十年代医院旧址


1957年,野三关区公所划拨7亩土地,在劝农亭庙包修建门诊部、住院部;1958年,野三关中医联合医院并入第六区卫生所,称野三关人民公社卫生院,次年迁址庙包;1961年设为巴东县人民医院野三关分院,1983升格为巴东县第二人民医院,1984年更名为巴东县民族医院,1994年布赫副委员长亲笔题写“巴东县民族医院”院名。


上世纪九十年代医院住院部


上世纪六十年代,医院开设病床13张,有住院医师7人,年收治住院病人百余例;至七十年代末,医院建筑面积达3620平方米,在职职工80余人,开放病床40张,年收治住院病人700余例,年门诊量4.9万人次。


上世纪九十年代医院门诊部


1993年,国家启动“三项建设”,因院址偏远,发展空间受限,医院在集镇中心地段双树门规划建设住院、门诊综合楼等,2002年整体迁入新址,占地13998平方米,业务用房 6538 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1602万元,在职职工139人,开放病床120张,年住院病人突破5000余例。  

 

2002年搬迁后的医院全貌


2013年,医院再次实施整体搬迁,迁至野三关镇沪蓉大道,小地名椿树湾。


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千锤百炼中,县民族医院从一株幼苗成长为参天松柏。从低矮简陋的平房,到设施完备的大厦,从最早的卫生所,到县级综合性医院,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医院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县委书记单艳平调研县民族医院


目前,医院占地1430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8400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1.3亿元,配有GE双排螺旋CT、美国Voluson(TM)E8彩超等先进诊疗设备30余台件,开放床位320张,在岗职工292人,年出院病人1.2万例,年手术1800余台次,年门急诊25万人次。


湖北民族学院附属民大医院·巴东县民族医院医联体揭牌仪式


近几年来,医院着力引进高端人才和医疗设备,建立医疗联合体,拓展新业务、新技术,倡导卓越服务理念,打造互联网智慧医疗,诊疗水平不断提档升级,不少患者慕名而来,群众满意度和社会美誉度大幅提高。


医院智慧医疗服务系统


2016年,医院被省卫计委批准为“二级民族医院”,并相继获得“全国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湖北省健康促进医院”、湖北省中医药服务示范乡镇卫生院”、“湖北省农村卫生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五官科开展白内障复明术


踏进县民族医院住院大楼,整洁舒适、宽敞明亮,给予人的第一感受是:“这里是宾馆吗?小乡镇也有这么好的医院!”病房如“家”的优雅环境,完善的设施设备,患者就医体验得到质的飞跃,让医疗有温度更有温情。


外科开展全膝关节置换术


医乃仁术、惠泽苍生,牢记使命、不忘初心,这座有着悠久发展历程的老字号医院,一种属于杏林人的精神认同感和自豪感,已牢牢落地生根、传承光大。


医务人员温情服务患者


目光坚毅、脚步铿锵,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践行着救死扶伤的铮铮誓言,守护一方民众的健康,必将越走越远,谱写更大的辉煌篇章!


温馨提示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关注我。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总编:王昌哲

主编:龚华  许武才  宋军华

执行编辑:谭志宝 李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