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刊|奔跑吧,女神!
她们是与死神赛跑的120院前急救,她们是戴着燕尾帽的护士,她们是常年与医疗器械“打交道”的女维修师……
在女神节到来之际,让我们走进撕下了女人所有标签的她们,去看一看她们,用怎样的一种姿态在奔跑,在追梦。
与死神赛跑的120院前急救
潘鸳珍是我院一名120院前急救医生。这一天的下午2点钟,她已经出车急救4趟:东山路发生车祸、郑宅镇后路金村有骨折老人发烧昏迷、仙华街道冯村有90岁老人突然昏阙……一个上午,她一直“奔跑”在急救之路上。对院前急救医生来说,急救之路绝非“坦途”,高山、田野、河流湖波都可能是他们的救援地。
“遇到在山林遇险的情况,救护车开不进去,我们就自己背上担架,步行找到病人救援。”在做院前急救医生的两年多里,类似的情况发生过多少次,潘鸳珍已经数不清楚。背着10多斤重的担架走山路,对男性来说,还稍显吃力,但潘鸳珍一路前行,从未停下脚步,“要以最快的速度救援伤患。”
当伤者被转移到担架上,将担架抬回救护车,也是潘鸳珍救治工作的一个必要环节。此时,担架的重量可想而知,但这并不会因为她是一个女医生而可以假手于人,无数次的出车急救,无数次的抬动担架,潘鸳珍一度患上腱鞘囊肿。
和潘鸳珍一样,袁小珍和陈亚军也是院前急救团队中的“女战士”。对她们来说,上山下海可能都是小意思。“我们最怕遇到心跳呼吸突然停止的患者。”潘鸳珍说道。对于生命的尊重,让急救医生们用尽全力去救治。从现场到急诊室,一路上,她们都会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路途再远,一刻都不敢停歇,汗流到眼角也不敢擦拭。在救护车上进行这样长时间、高强度的按压,她们的膝盖总被撞的青一块紫一块。但所有的难题,都阻止不了她们的“奔跑”,奔跑在急救一线,奔跑到患者身边。
奔跑在“生”与“死”之间的白衣天使
总长不到60米的病区,8小时来来回回奔忙,上班的日子,呼吸内科护士陈晓的微信步数从未下过10000步。作为责任组长的陈晓,不仅要做好一个普通护士的工作,还要承担统筹分配、查漏补缺、监管危重病人护理质量的责任
为了给病房内50多个病人最精准有效的治疗,陈晓在一个个时间点里奔跑穿梭。7点30分提早到岗为病人做晨间护理、查看夜班护士护理质量、准备输液药品、9点钟左右准时输注时间性液体、9点30分左右为患者换药拔针、每隔2小时为卧床病人翻身叩背、每隔4小时为胃管留置病人做鼻饲和基础护理、按时让病人服用口服药……
刚忙完一茬,下一次的时间性输液又该进行了。“最怕的一个时间点就是早晨9点半。”陈晓说道,“那个时候,正好有一些病人输完液,需要换药或者拔针,这个病人要鼻饲,那个病人要翻身叩背啦……呼叫铃声此起彼伏,我们当班的护士全都跑起来了,但还是来不及。我们只能快一点、再快一点。”
而这些,还只是日常性工作,陈晓还需要时刻做好准备,应对突发事件。2月份,呼吸内科的医护人员们每天都需要抢救3、4例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的病人。这时,病房里的奔跑,就是一场和死神的极速赛跑。“发生危急情况,就算是几秒钟的时间我们也要去抢,因为可能就是这几秒钟关乎着病人的生死和良好的愈后。”陈晓说道。可以说,每一位护士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病房里,她们都是最好、最快的“奔跑者”。
用另一种方式救死扶伤的女维修师
说起医院,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往往都是医生和护士,因为她们每天都与死神赛跑,争分夺秒,抢救生命。可在这里,还有那么一群默默无闻的人,她们不是医生,却同样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在救死扶伤;她们不是护士,却同样是医生最得力的“助手”。她们就是常年与医疗器械“打交道”的女维修师。
今年52岁的吴美凤是我院维修中心医疗维修组最资深的维修工程师,也是仅有的两名女性维修人员之一。“在医疗维修这个岗位上,女性是比较少的。作为一位女性维修人员,我们必须脑力和体能兼备。不仅要精通数理化,会看英文维修说明书,还要手劲大,能熟练使用钳子、扳手等这些维修工具。”吴美凤说,“别看我们个头小,脑袋里却装着一个数据库,小到血压计,大到DSA这样的大型设备,我们都要熟知一二,掌握机械的运行原理和维护要点,一旦报修,我们要以最快的速度找出其故障点,保障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行。”
特别是随着医院的发展,医疗设备日新月异,种类繁多,她们每天都要学习新的维修和操作知识,奋力奔跑在维修的路上。记得有一次,检验科的尿液沉渣分析仪发生了故障,一个报修电话就把休息在家的吴美凤叫了回来。为了不耽误患者的病情诊断,吴美凤顾不上中午的饭点,直到把机器的故障排查清楚,维修妥当才回家。“我们医疗维修师傅虽不能像医生护士那样在一线对病人进行救治,但我们运用自己的专业技术,保障医疗设备的安全性,发挥着间接救死扶伤的作用,容不得有丝毫的懈怠。所以,我们的工作和一般的机械维修是有区别的,需要争分夺秒的去完成,我们的手机永远是二十四小时在线上,医院哪里有报修,我们势必第一时间赶到。”
完
觉得女神很棒,就点一下好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