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医药】医药行业健康中国专题报告—医疗“奥运会”开会在即,关注健康中国主题
医疗“奥运会”开会在即,关注健康中国主题
田加强/陈竹/曹阳/刘泽序/孙晓晖
全球健康促进大会召开在即。全球健康促进大会是由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起、健康促进领域最高级别的官方会议,每隔4年召开一次。2016年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将于11月21-24日在上海举办,主题定为“可持续发展中的健康促进”,口号是“人人享有健康,一切为了健康”,将健康促进置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位置。正值全球健康促进大会距第一届渥太华大会已经30周年,且全球已经从“千年发展目标”转为“可持续发展目标”,预计大会推出的《上海宣言》有望成为全球健康促进领域的新纲领,影响意义深远。未来2-3年内,我国有望以上海为前沿阵地逐步落实会议精神。
健康中国——始于2012、火于2015、提升于2016。201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发布,“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作为独立章节被正式写入十三五规划,“健康中国”概念再次升级;2016年5月,卫计委关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重要地位再次向市场传递。
大健康产业八万亿资本盛宴开启。传统的健康产业主要包括医疗、医药、医疗器械等与疾病直接相关的领域,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与健康相关的如养老产业、保健食品、健身用品等概念也正不断被赋予大健康产业新的内涵。目前,大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美国2014年医疗卫生支出占GDP的比例达17.1%,法国、德国等国家的比例也超过10%,而2014年我国的比例仅为5.6%。随着人口老龄化、人民健康意识的提高、医疗技术的不断成熟,我国的大健康产业料将迎来八万亿的资本盛宴。
结构性机遇涌现,黄金发展期到来。1. 我国的老龄化进程不断加速,2013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突破2亿人,康复、养老等产业也步入了快速成长的通道;2. 互联网+医疗有望改变传统就医模式,促进医疗资源的下沉,在提高健康产业运行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等方面大有可为;3. 随着医生集团的崛起,医疗行为正逐步从医院向社区、家庭转移,家用医疗设备将推动慢病管理、智慧医疗的发展进入新的高度;4. 中药、推拿、针灸等传统中医学具有全局性、预防保健等天然属性,与健康中国的内涵契合,随着近日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的落地,中医药行业有望迎来黄金发展期。
风险因素。政策推进不达预期,个股基本面风险等。
投资策略。我们认为随着健康领域最高级别会议——全球健康促进大会在11月份召开,《上海宣言》有望成为全球健康促进新纲领,整个社会和资本市场的关注度将会不断升温;同时正在编制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若落地,对产业发展的推动将意义重大,因此建议投资者重点关注健康中国范畴下的主题投资机会。参考去年资本市场的表现,我们认为医疗器械、医疗服务、慢病管理、传统中医药、康复养老及创新药应成为配置首选,重点推荐同仁堂、通化东宝、乐普医疗、鱼跃医疗、九安医疗、乐金健康、通策医疗、爱尔眼科、浙江震元、云南白药等,建议关注东阿阿胶和益丰药房等。
健康促进:健康教育和环境支持的综合体
全球健康促进大会是由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起、健康促进领域最高级别的官方会议,平均每4年召开一次。1986年第一届大会在加拿大渥太华举办,“健康促进(HealthPromotion)”的概念首次被提出,意在通过调动政府、社会、社区、家庭和个人来共同维护和促进健康的一种社会行为和社会战略。大会发布的《渥太华宪章》提出了健康促进的5个行动领域(制定健康的公共政策、创造支持性环境、强化社区行动、发展个人技能、调整卫生服务方向)和3项策略(倡导、赋权、协调)。
健康促进是健康教育和环境支持的综合体,其中,“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的重要基础,“环境”指社会、经济、政治和自然环境,“支持”指政策、立法、财政、组织、社会开发等各个系统。因此,从健康促进的基本内涵看,它是一类包含了个体行为和政府行为的全社会参与、多部门协同的公共卫生事业,最终目标是要增进人群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慢病”、“社区”、“可持续发展”成为近几届会议焦点
自1986年第一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后,WHO与各国政府合作相继举办了8次会议。2016年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将于11月21-24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主题定为“可持续发展中的健康促进”,口号是“人人享有健康,一切为了健康”,大会将把健康促进置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位置。
从历届会议主题可看出,最初几届大会更多强调以政府为主导的全社会、多系统、各层次的广泛参与、以及人人都应享受初级的卫生保健。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的经济发展和健康建设进入了新阶段,环境恶化和人口老龄化使健康促进的推进更加迫切,复杂的全球政治和经济环境使各国面临更大挑战。“公平”、“政策”、“环境”等关键词逐渐被“慢病”、“社区”、“可持续发展”等关键词所替代。
2003年非典疫情时长春成为全国死亡率最高的地区之一,卫生形势严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长春市民的主要死因,2009年长春市政府制定了以“控制慢病”为切入点的“健康长春行动计划”,并由此建立了全国第一个由政府主导、多部门分工负责、全社会参与的健康行动,WHO亦先后7次到长春进行工作调研。
2013年,第八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在芬兰赫尔辛基举办,吉林省长春市受邀参与大会,并被WHO确定为全球最具典型特色的、唯一代表中国进行汇报的城市。长春市以健康促进理念为依托,由卫生部门统一协调、相关部门主动履行职责的方式,确立了“不得病、少得病、少得大病;得病早发现、早治疗,治好病,长寿命”的整体工作策略。
具体来看,有以下几项特色性业务影响深远。
1. 政府牵头,多部门协同。明确各部门责任和义务,由卫生部门统一协调,各部们协同承担工作职责;成立项目委员会,人员来自卫生、教育、体育、环保、文化等31个部门,委员会组长和副组长分别为长春市委书记和市长。
2. 财政投入缓解医疗经费不足。每年由财政部门将该计划列入专门预算,平均每年特殊经费200万元,购买特殊公共卫生服务经费2500万元,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经费3500万元。
3. 以健康促进为依托进行“主题”推广。长春市每年会以一个主题进行健康计划推广,2008-2012年的主题分别为“树立健康意识”、“明确健康责任”、“制定健康规划”、“提升健康质量”,从而循序渐进地提升全社会的健康意识和健康保障水平。四年间,全市累计实施了7大工程、21个子计划、100项活动,居民的健康意识、慢病防治效果、医疗卫生保障能力等指标提升显著。
4. 第二轮健康长春行动计划已启动。2013年,长春已启动第二轮健康计划,将以社区为基础进一步推进家庭医生责任制。第一轮计划中,长春市65岁以上家庭免费配备家庭责任医生,第二轮计划中长春市将进一步推进以社区为基础的家庭医生责任制,并提出了“家庭有医生,活过80岁”的口号,以进一步提高家庭医生的覆盖率和服务质量。
2015年,联合国“千年目标”收官,15年的时间内全球约6亿人脱离了贫困。在当前全球政治、经济现状下,联合国提出2015-2030年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其中第三条直接与医疗健康相关,即“确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各年龄段所有人的福祉”。
一国的健康水平与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现状密切相关,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国民健康素质的提升将显著改善劳动生产能力,助力经济增长,利于社会和谐。而老龄化、疾病谱的改变亦会造成直接的财政压力,目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率逐年提升,且在全球范围内已成为发病、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据WHO预测,到2020年,全球因慢性病死亡者数量将达到3900万,经济负担加重。目前美国的医疗支出占比GDP已基本维持在17%水平,中国的医疗支出占比GDP在5%-6%区间内缓慢上升。世界经济论坛发布评估报告称“人类五大慢性病不仅可以拖垮国家医疗体系,而且会对国家经济造成制动效应”。
因此健康不仅是公共卫生问题,更是社会经济问题,完善的健康促进策略已过渡到了充分调动政府、社会、社区、家庭及个人的积极性,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以推进健康城市的建设和个人健康素养的提升,保障基本的医疗健康需求、减少健康不公平。而健康促进也已不是简单地通过健康教育即可实现居民健康意识和行为的改变,改善一国的健康现状需要政府牵头、各部门积极参与配合、人人有责的方式,通过综合的干预措施来应对健康风险。
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全球的关注热点,接棒“千年目标”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分别从经济、社会、健康、环境等多个维度巩固了健康产业的基础,同时显示了跨部门合作的潜力和空间。一国的健康水平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相辅相成,互为裨益,我国有望在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深度融合过程中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推动全国的健康产业再上一层楼。
健康促进新征程,亦是“健康中国”新征程
以在芬兰赫尔辛基召开的第八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为例,会议主题为“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Health in All Policies),芬兰总统Sauli Niinistön到会致辞,重点介绍了芬兰推进“将健康融入所有社会经济政策”的经验,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
芬兰自上世纪70年代以慢病为切入口探索出了一套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发挥基层医疗的预防功能,从源头降低疾病危险因素的健康管理模式。该模式不仅改善了芬兰居民的生存质量,还大幅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效果显著。芬兰的北卡省也多次与WHO的慢病干预项目进行合作,这也为后来芬兰赫尔辛基获得2013年全球健康促进大会举办权埋下了伏笔。第八届大会后,芬兰持续推进健康促进策略与各项政策的有效融合,在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巨大进步,全球典范效应明显。
我国医改已进入深水区,一方面民众的健康需求不断上升,另一方面供给侧亟需结构优化以充分利用资源、满足社会需要。正在编制中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有望依托可持续发展、健康促进等领先理念来指导中国卫生健康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正值全球健康促进大会距第一届渥太华大会已经30周年,且全球已经从“千年发展目标”转为“可持续发展目标”,预计大会推出的《上海宣言》有望成为全球健康促进领域的新纲领,影响意义深远。未来2-3年内,我国有望以上海为前沿阵地逐步落实会议精神。
“政府主导,各部门协同”是主流
目前该大会指导委员会第一次和第二次会议已分别在上海和北京召开,期间有卫计委主任李斌、WHO总干事陈冯富珍、上海市市长杨雄、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出席会议,整体筹备工作进展顺利,大会期间将召开的“健康城市市长论坛”和“中国国家日”将向全球展示上海在落实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
此次大会是由WHO和中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联合主办,上海市人民政府承办。根据会议精神和往届经验,卫计委有望承担顶层设计、统筹协调的职能,充分调动其他部门的优势,充分学习借鉴健康促进的国际经验,同时向全球展现中国的医疗健康现状、医改结果、模式创新等经验。
基层主旋律,中医、慢病管理、疾病早筛有望引领风潮
目前上海市已展示了上海市卫生援疆“三降”项目、上海市健康自我管理小组、上海市推进区域性中医“治未病”健康促进工程项目、“政府主导,社会共治”模式下的上海健康环境建设行动、上海建设健康城市行动的探索与实践、建宜居社区,抓健康促进,推动上海老年友好城市建设,以及上海市社区居民大肠癌筛查项目等多项健康促进相关案例。
老龄化、生活方式转变带来了慢病患病率的上升,健康促进的理念本身与慢病预防、慢病管理的治疗模式相匹配,是提高慢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期寿命的有效途径。上海长宁区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区域“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区,有望借助中国特色中医药文化全面开展区域“治未病”健康促进工程,显著提升居民的健康素质和保障水平。结合中国医药市场环境,我们认为“基层医疗”、“中医”、“慢病”、“早筛”、“政府主导”等将成为此次会议的重要议题或执行模式。
始于2012、火于2015、提升于2016。“健康中国”这个提法第一次出现是在2012年8月卫生部的中国卫生论坛上,卫生部部长陈竺组织数百名专家讨论研究,发布了《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此后,在2015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宣读政府工作报告时又一次指出,“健康是群众的基本需求,我们要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打造健康中国”。从这时起,“健康中国”开始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注意,并为医疗系统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2015年9月初,卫计委启动编制《健康中国建设规划(2016-2020年)》。2015年10月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健康中国正式升级为国家战略,对未来一段时期发展卫生健康事业、更好地维护和增进人民群众健康作出了一系列制度安排。201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发布,“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作为独立章节被正式写入十三五规划,“健康中国”再次升级;2016年5月,卫计委关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重要地位再次向市场传递。
当下来看,关于“健康中国”的国家政策包括一纲要、两规划——“健康中国”2030建设规划纲要、“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和深化医改规划,均正在积极推进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镇江考察时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首先,健康中国为全面小康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健康中国使得人民能够享有良好的健康环境、拥有健壮的健康体魄,而这些都是全面小康路上必不可少的一环。其次,健康中国为全面小康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只有劳动者享有健康的生活、工作环境,才能为经济生产提供更大的动力。因此,健康中国对实现全面小康至关重要。
2016年5月,我国卫计委主任李斌在日内瓦举行的第69届世界卫生大会上表示,中国政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基础上,参考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描绘的美好蓝图,正在编制《“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并着力实施六大任务,即:塑造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构建覆盖全民均等化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健全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健康保障体系,建设健康环境,以及发展健康产业。参考“十三五”规划中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总体设计,我们判断每项任务将从以下的要点展开(参见图8)。
传统的健康产业主要包括医疗、医药、医疗器械等与疾病直接相关的领域,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健康产业的范围也不断拓宽,与健康相关的如养老产业、保健食品、保健用品、健身用品等概念也正逐步充实大健康产业的内涵。
我们认为健康中国相关规划和纲要的实施,将通过提高居民对健康的关注程度、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医药食品监督管理等方式,增加医疗卫生产业的有效需求,带动大健康产业的蓬勃发展。2012年发布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提出,要履行政府职责,加大健康投入,到2020年,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达到6.5%-7%;2013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到202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目前,大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的第一大产业。以健康产业总占比最大的医疗卫生产业为例,美国2014年医疗卫生支出占GDP的比例达17.1%,法国、德国、瑞典等国家这一数字也超过了10%,但在我国,医疗卫生支出占GDP比重近年来虽略有上涨,但2014年该比例仅有5.6%。随着人口老龄化、人民健康意识的提高、精准医疗等技术的不断成熟,我国的大健康产业迎来了黄金发展时期,八万亿的资本盛宴料将开启,诸多历史性发展机遇将不断涌现。
我国的老龄化进程不断加速,2013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突破2亿人,康复、养老等服务需求不断增加,相关产业也步入了快速成长的通道;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互联网+医疗有望改变传统就医模式,促进医疗资源的下沉,解决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提高健康产业运行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等方面大有可为;
随着医生集团的崛起,医疗行为正逐步从医院向社区、家庭转移,血糖仪、血压仪等家用医疗设备的需求将不断增长,也将推动慢病管理、智慧医疗的发展进入新的高度;
中药、推拿、按摩、针灸、食疗等传统中医学具有全局性、预防保健等天然属性,与健康中国的内涵和政策导向契合,随着近日《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的落地,中医药行业有望迎来黄金发展期。
医药板块是市场化竞争相对充分的领域,对政策的敏感度最近几年持续降低,但“健康中国”主题是例外。2015年10月21日晚间,相关媒体从权威渠道获悉“健康中国”有望写入十三五规划。随后几天市场反映强烈,医药板块强势上涨,从10月22起至10月27日的四个交易日,医药板块上涨11.39%,而同期沪深300指数仅上涨3.44%,医药指数跑赢7.95 PCTs。
分子行业来看,医药板块呈现“短期服务与器械领涨、长期板块普涨”的行情。医疗服务医疗器械在前期表现最为强势,2015年10月22-27日的四个交易日时间内,医疗服务和医疗器械的涨幅分别达到22.87%、21.15%,股价表现出极大的弹性,我们判断这主要由于中长期前景更为明确且免于降价和医保控费等政策困扰所致。而化学原料药、化学制剂、中药生产、医药流通等板块的涨幅则普遍落后约10%以上。但如果从更长期的时间维度来看(我们选取10月22日到11月23日约1个月的区间),板块内部分化持续变小,中医药、化药、生物医药、医疗流通等子板块的表现持续向好,医疗服务、医疗器械的表现也并没有出现明显回落,“健康中国”概念推动了医药板块的普涨。
分市值来看,我们发现50-100亿元市值的个股在10月22日-27日涨幅超过15%的占比最多,达44.26%;而200亿元以上市值的个股涨幅超过15%的为23.68%,显示出在“健康中国”的事件催化下,中小市值股票的股价具有更大弹性。
个股来看,九安医疗、乐金健康、太安堂、海虹控股、宝莱特、鱼跃医疗等股票的涨幅居前,与智慧医疗、养老产业、中医药等健康中国的内涵契合,受到了投资者的热烈追捧。
政策推进不达预期,个股基本面风险等。
我们认为随着健康领域最高级别会议——全球健康促进大会在11月份召开,《上海宣言》有望成为全球健康促进新纲领,整个社会和资本市场的关注度将会不断升温;同时正在编制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若落地,对产业发展的推动将意义重大,因此建议投资者重点关注健康中国范畴下的主题投资机会。
参考去年资本市场的表现,我们认为医疗器械、医疗服务、传统中医药、康复养老以及创新药应成为配置首选,重点推荐同仁堂、通化东宝、乐普医疗、鱼跃医疗、九安医疗、乐金健康、通策医疗、爱尔眼科、浙江震元、云南白药等,建议关注东阿阿胶和益丰药房等。
具体分析详见中信证券医药组2016年8月15日发布的《医药行业健康中国专题报告—医疗“奥运会”开会在即,关注健康中国主题》
特别声明
本资料所载的信息仅面向专业投资机构,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研究观点的及时交流。本资料所载的信息均摘编自中信证券研究部已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者系对已发布报告的后续解读,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本资料仅代表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的分析意 见及推测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读者参考时还须及时跟踪后续最新的研究进展。
本资料不构成对具体证券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或投资建议,不能够等同于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性意见,普通的个人投资者若使用本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解读服务而对报告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因此个人投资者还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本资料仅供参考之用,接收人不应单纯依靠本资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应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