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情内伤”致病的特点是什么?
对 中 医 感 兴 趣 即 刻 关 注 ↖
文|编辑部 图|培训部搜集
▼
来源:医学教育网
人是有“七情六欲”的情绪变化,如何掌握好自身的情欲,是健康、养生的关键问题。突然、强烈、持续长久的刺激,已经超出了人体本身的可控范围和承受能力,才会导致气机逆乱,发生病症。
《素问.调经论》指出:“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易生喜、怒、悲、忧、恐。”
中医对于“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绪的变化,会导致机体内的内在脏腑功能紊乱,精神状态的失调,进而发生病痛。由于其病由内生,且是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因此称“内伤七情”。
“七情内伤”致病的特点是什么?
1.直接伤及内脏
一是不同情志刺激对各脏有不同影响:如怒伤肝、喜伤心、思忧伤脾、悲忧伤肺、惊恐伤肾。
二是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各种情志刺激都与心脏有关,如说:“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三是情志所伤,影响脏腑关系,如郁怒伤肝,肝气横逆,肝胃不和等病证。心神受碍方可累及其他脏腑。常犯脾胃,可出现肝脾不调。
四是情志所伤,以心、肝、脾三脏和气血失调为多见。如郁怒伤肝,肝经气郁,可见两胁胀满,善太息等症;或气滞血瘀,可出现胁痛,妇女痛经、闭经等病证。又如思虑劳神过度,则伤心脾,可导致气血两虚,而见神志异常和脾失健运等病证。此外,情志内伤,还可郁久化火,可导致阴虚火旺病证,或引发湿、食、痰诸郁为病。
2.影响脏腑气机
怒则气上:指过度愤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可见气逆上攻,面红目赤,或呕血,甚则昏厥卒倒。故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喜则气缓:包括缓和紧张情绪和心气涣散两方面。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精神紧张,使营卫通利,心情舒畅。但暴喜过度,则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可见精神不能集中,甚则失神狂乱等症。
悲则气消:指过度悲忧,则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肺气耗伤,可见气虚乏力病症。
恐则气下:指恐惧过度,导致肾气不固,气泄于下,可见二便失禁;或恐惧不解而伤精,可见骨酸痿厥,遗精等症状。
惊则气乱:指突然受惊,导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可见虑无所定,惊慌失措等病证。
思则气结:指思虑劳神过度,伤神损脾而致气机郁结,郁久化热则暗耗阴血,致使心神失养,可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等症。气郁阻滞,脾运失司,胃纳失职,则可见纳呆,脘腹胀满,便溏等症。
此外,情志内伤可导致脏腑气机失调,引起精气血津液代谢失常,从而继发多种病证。
3.多发为情志病证
情志病,系指其发病与情志刺激有关,并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证。如郁证、癫、狂等,以及虽由其他原因所致,但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证。
4.七情变化影响病情
一是有利于疾病的康复。二是可能加重病情。如情绪消沉,悲观失望,或七情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恶化。
七情内伤如何调摄?
古今养生家和医家都非常重视对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情的调摄,以此作为健身益寿或治疗疾病、促进药效的手段。
《黄帝内经》总结出“恬淡虚无”的调摄法,指出人们若能保持愉悦安静,虚怀若谷的精神面貌,遇到意外事件能正确处理,“自解”,“自语”,“自悟”,才能颐养真气,祛病增寿。
1、说理开导式心理治疗
这种心理治疗起源于《黄帝内经》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是“告之以其败”即指出疾病和危害,引起病人对疾病的重视。
第二是“语之以其善”,即指出只要与医务人员合作,及时治疗,措施得当是可以恢复健康的,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第三“导之以其所便”,即告诉病人如何调养,指出治疗的具体措施。
第四“开之以其所苦”,即解病人的消极的心理状态。
2、以情胜情式心理治疗
此法起源于《黄帝内经》所说的“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实践证明情志致病,按照这种心理治疗方法治疗是有一定的效果的。
3、惊式心理治疗法
这是一种利用精神刺激治疗人体生理机能活动的失调方法。《灵枢》有载“哕,大惊之,亦可已。”
例如医生对处在催眠状态的焦虑患者说:“经过这种治疗后你的心情很快就能变得平静,不再有不安和焦虑,头痛很快就能减轻或消失,睡眠会一天一天地好转,会睡得很熟很深”。
中华保健养生学会长期开展中医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包括针灸推拿、拔罐刮痧、艾灸刺络、正骨整脊、中医体质减肥、小儿推拿、催乳师、新九针(针灸提升)、中医外治膏药制作班。欢迎咨询~
学中医,从这里开始
长按进入,了解更专业的中医课程和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