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如何走好“医养结合”的养老之路?
国务院近日发布的《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平稳增长,到2030年占比将达25%左右。另据调研显示,国内近50%的老年人患各种慢性病。
目前,我国很多地区在养老建设中提出“医养融合”“医养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强调了医疗在养老中的重要作用。一些地区也进行了尝试,然而,如何把“医养结合”发展好,还需探索和“实验”。
长期护理险亟待研究出台
三级甲等医院居多的城市,二级医院大多面临“吃不饱”的尴尬现状,但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郝晓宁看来,这些医疗机构恰恰在养老事业中可以大有作为,转变劣势为优势。
上海建工医院隶属于上海建工集团,为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核定床位400张。在公立医院改革进程中,该医院探索了“强化医院、康复机构、老年护理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的实践案例和可行模式。
2009年,建工医院创办了核定床位180张的建阳养老院,形成了“小病不出门(养老院),大病不出院(建工医院)”的“医养结合”服务特色。由于有正规医院作医疗“后台”,还有设在养老院内、可以刷卡配药的医疗站,目前院外排队等待入住的老人已超过500多人。
2013年,建工医院与建峰学院合作创办了核定床位230张的建峰护理院,与建工医院建立会诊和转诊机制,突出“医护结合”服务特色。
记者了解到,该护理院主要为长期卧床患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以及其他需要长期护理服务的患者提供医疗护理、康复促进和临终关怀等服务,包括对患者的生理护理、心理护理和营养护理。目前收治的病人平均年龄达83岁。
从建工医院的各科病房,转到护理院,步行不过数十米。老人家属只要“知情同意”,所有关于病情、诊疗的衔接,都由院方专门的医疗团队负责处理,原来病区的专家,也会定期过来会诊。
建工医院、建阳养老院、建峰护理院,3家医疗养护机构各有优势,又互相帮衬、协同发展,对解决老年人的养老、医疗、护理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模式。
养老问题,不仅仅是医疗问题,还包括社会福利机构、志愿团体等社会部门的协调工作和配合。
北京大学医学部全科医学系2015级硕士研究生周雪迎认为,家庭医生如果能够成为这个网络中关键的环节,使全科医生、专科医生、医疗机构官员、护士、社工等的工作协调一体,患病的老人将会从他们所选择的任何养老方式中获益。
在英国,养老以社区照顾为主,其主要特点是依托社区,公办民助或民办公助。政府在其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作为北京大学医学部全科医学系第一届硕士毕业生之一,狄娜认为,英国的养老模式可以借鉴之处之一是培训专业人员,完善社区职能,英国实行统一规范的老年照顾服务体系。除了国家强制性政策国家养老金外,英国还有职业养老金制度和私营养老金制度,包括风险养老金机构、私人养老金机构、保险公司、投资公司等各种养老保障服务。
郝晓宁表示,鉴于一些老人需要长期照护,长期护理险亟待研究出台。这既可以减轻患病老年人的负担,也可以促进“医养结合”医疗机构的发展,但目前在我国属于空白领域。
“医养结合”需政府大力支持
刘贵芳是河北省邯郸市广平县南阳堡镇后南堡村的乡村医生,从医30余年来,一直把病人当作亲人,先后无私帮助72位孤寡老人、空巢老人和贫困老人,被授予“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全国特别关注乡村医生”等荣誉称号。
刘贵芳爱心敬老院于2014年7月正式运营,设计床位150张,主要依托紧邻南阳堡镇卫生院的优势,是一所民政部门与刘贵芳合资共建、共管的民办公助公益性养老院。
目前,在她的养老院,有医护人员12人,入住老人41人,其中失能老人4人,半失能老人15人,自理老人22人。
经过不断发展完善,该敬老院逐渐走上了规范化发展道路。2016年被邯郸市卫计委确定为全市医养结合试点,并被省卫计委、省民政厅确定为兼具医养功能类试点单位。
记者注意到,刘贵芳爱心敬老院“医养结合”的试点由于在运行中注意加强几个特点,老人生活质量明显提升,受到入住老人的普遍欢迎。他们的做法是:针对群众担心敬老院条件差、不方便等顾虑,有针对性地建设了五大中心:老年疾病中心、营养配餐中心、休闲娱乐中心、康复理疗中心、技能培训中心;推行责任化管理、精细化管理、流程化管理和规范化管理,运行机制比较通畅;坚持周到化服务、人性化服务和亲情化服务。
“医养结合”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个长久之计。这已是政府和相关专家的共识,在实践中也得到很好的回应。
但专家强调,医养结合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除了政策倾斜、资金保障、市场化运作外,还需要在医保政策、建设用地、水电暖等方面给予照顾支持。
另外,“医养结合”需要社会广泛参与。在宣传氛围的打造、养老意识的提高、相关部门的配合、民营资本的注入等方面,全社会都需参与进来,这项事业才能更好发展。
郝晓宁表示,“医养结合”需要主动破题大胆创新。已经开展医养结合服务的单位,要将国家的相关政策用好用足,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精准施策,大胆作为,才能闯出一片新天地。
据了解,目前,财政支持政策在一些省市已经出台。
“目前缺乏一个规范的标准来约束评判‘医养结合’服务的提供。医疗服务相伴照料服务,尚需一些国家标准的出台,包括准入标准,人力标准,服务内容,服务标准等,否则会导致各地各机构提供的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郝晓宁说,目前社区与居家“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仍然没有标准可循,在这方面应该积极鼓励社区以及社会力量参与,在总结最佳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医养结合监管体系。
来源:中健康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