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没骗你,吸烟会导致骨质疏松!
烟草危害是世界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正是由于烟草几乎可以损伤人体的所有器官,其中就包括对骨质的损害。
作者丨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 周斌
来源丨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骨质疏松,不就是老年病吗?
如果你这么认为可就大错特错了!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代谢性骨病,以骨量减少、骨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导致骨密度下降(即骨头“变脆”)、容易发生骨折,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健康。
钙奶制品摄入不够、吸烟、酗酒、喝大量咖啡、浓茶、长时间静坐、缺乏户外运动、日光照射不足、年老、女性绝经早于45岁、男性阳痿或性欲减退、存在骨质疏松家族史等,都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烟民由于长期大量吸烟,促进了尿钙的排泄,骨钙溶出、骨量减少,从而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腰背疼痛、身高变矮、驼背和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特征性表现,但许多骨质疏松症患者在疾病早期常无明显症状。患者通常在日常负重、活动、弯腰和跌倒后引起髋部、椎体、前臂、足踝等部位的骨折。
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基础措施有哪些?
(1)生活要有规律,戒烟戒酒;
(2)均衡饮食,提倡摄入足量的含钙质以及维生素的食物,如牛奶、虾皮、芝麻酱、水果等;
(3)加强锻炼,平时经常有计划地参加户外活动,如打太极拳、散步、慢跑等,但慎防跌倒;
(4)多晒太阳,坚持每天不少于30min的日光照射可以有效预防维生素D的缺乏;室外活动以上午9~10时、下午14~17时为佳;
(5)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二者同时服用可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风险:
①钙剂:钙的摄入可减缓骨量丢失,改善骨矿化。成人每日钙摄入推荐量为800mg(元素钙),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每日钙摄入推荐量为1000mg。根据我国饮食习惯,一般每天饮食的摄入钙量约为300~400mg,故平均每日需补充元素钙500~600mg,而每日口服1片碳酸钙D3片,不会增加肾结石发生的危险,安全有效;
②维生素D:可促进肠道的钙吸收,对骨骼健康、保持肌力、改善身体稳定性、降低骨折风险有益。成人每日推荐剂量为200IU(5ug),老年人常因缺乏日照、摄入和吸收障碍出现维生素D缺乏,故每日推荐剂量为400~800IU(10~20ug)。临床主要选用活性维生素D如骨化三醇,每日口服0.25~0.5 μg。该药无需经肝、肾羟化,直接参与骨矿代谢;而阿法骨化醇需经肝脏进一步羟化为骨化三醇后才能发挥作用,每日口服0.5~1.0 μg,且肝功能不全者不宜服用。
骨质疏松,怎么吃药才合理?
在钙剂和维生素D作为基础治疗的同时,可联合应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抗骨质疏松药物有以下三大类:
(1)抑制骨吸收的药物:主要有双膦酸盐类、降钙素类、雌激素类及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等。双膦酸盐类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抗骨吸收制剂,其中唑来膦酸注射液具有强力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吸收的作用,可明显降低骨折风险。用于治疗绝经后妇女的骨质疏松症,推荐剂量为一次静脉滴注5mg,每年一次,至少持续3年;
(2)促进骨形成的药物:主要有甲状旁腺激素,可有效增加腰椎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用于治疗严重骨质疏松症患者,但有增加骨肉瘤的风险,治疗时间不宜超过2年;
(3)双重作用机制药物:锶盐可同时作用于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具有抑制骨吸收和促进骨形成的双重作用,但存在增加心脏病、栓塞以及严重皮肤反应的风险,故严格限制使用。
我们说了这么多关于骨质疏松的话题,您可能要问:道理我都懂,可这关吸烟什么事呢?别急,让我们结合病例再深入了解一下——
半月前我院内分泌科收治一位64岁的男病人,老当益壮,经营一家公司,经常出差。最近3个月他常感乏力,容易疲劳,无其他特殊不适。既往否认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病史。平时嗜好吸烟,每天2包(40支)烟,烟龄25年,很少饮酒。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患者本人要求“全面检查”,寻找乏力原因。血、尿、粪三大常规、大生化、肿瘤指标、甲状腺功能各项化验均正常,心电图、全胸片、甲状腺彩超、腹部彩超、肺功能测定、胃镜、肠镜等各项检查也没有阳性发现。
之后,我们给这位病人开了骨密度测定,结果让人大跌眼镜:T值为-2.9,明确诊断为“骨质疏松症”,骨折危险性高。同时,25-羟基维生素D值仅10.41ng/ml,而正常参考值为30-100ng/ml,提示维生素D严重缺乏。
确诊后,我们向该患者反复强调戒烟的重要性,指导其多晒太阳、多吃富含钙的食物、坚持户外锻炼;慎防跌倒;给予长期服用碳酸钙D3片、骨化三醇,每日各一片;静脉输注唑来膦酸钠注射液5mg,每年一次;每年复查骨密度。今日电话随访该患者,患者自觉乏力症状明显改善,现已戒烟,配合饮食、运动锻炼,继续按时服药。
由此可见,吸烟也可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骨质疏松症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提倡患者应尽早到正规医院定期进行骨密度测定,筛查骨质疏松,做到早诊断、早预防、早治疗。无论是骨量减少还是骨质疏松症,均可至内分泌科行专科治疗,避免反复骨折的发生,影响到生活质量。
(本文为医学界内分泌频道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