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零售行业迎来重大利好!处方药外流或带来2000亿市场!
日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其中,通过了“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并部署了今后五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会议确定了“十三五”期间深化医改重点任务,其中就包括加快推动医院门诊患者凭处方到零售药店购药。此前,国务院下发2016年医改的重点任务时,就明确提到要给患者购药自主权,患者可凭处方自主选在医院的药房还是药店买药。
政策鼓励处方药外流 行业格局将生变。
据市场机构预测,处方外流的理论增量空间短期超过2000亿,到2020年将达到9000亿。预计处方外流放开之后,门诊用药中将有很大部分药品通过零售终端销售。
而处方外流落地,将可逐步打破我国“以药养医”的医疗体制瓶颈。据了解,长期以来,“以药养医”现象备受诟病,如何破除这一弊病成为我国新医疗改革落实的关键所在,而国家已逐步明确,借由处方外流为实现医药分家创造条件,则已成为医疗改革的基本思路之一,此前,相关配套政策的制定渐渐被提上议程。
早在2016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就曾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6年重点工作任务》,其中提出“采取多种形式推进医药分开,禁止医院限制处方外流,患者可自主选择在医院门诊药房或凭处方到零售药店购药。”
2014年9月9日,商务部网站公布了商务部、发改委等6部门《关于落实2014年度医改重点任务提升药品流通服务水平和效率工作的通知》(以下称“通知”)。
通知第二条明确提出“采取多种方式推进医药分开”。即“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可探索由规模较大、质量控制严格、执业药师药事 服务制度完备、诚信记录好的零售药店,承担医疗机构门诊药房服务和其他专业服务的多种形式的改革。”和“逐步形成医师负责门诊诊断,患者凭处方到医疗机构 或零售药店自主购药的新模式。”
目前在零售市场,处方药已经占到半壁江山,如果医院再外流一部分处方药到院外,就相当于零售药店处方药份额占到最大。
据悉,目前处方药外流主要有三种模式在进行。
一种是老百姓拿着医院的处方自己到院外购药,这种类型目前占绝大部分,属于处方药的自然外流。
另外一种是DTP(Direct to Patient)模式,即制药企业将产品直接授权给药房做经销代理,省却代理商,患者在拿到医院处方后就可以在药房买到药物并获得专业的用药指导。
还有一种则是处方药企业自己设立一支零售队伍,专门把药品进行零售化销售。业内人士表示,未来这三种方式将各领风骚,各自会牵引一部分市场出来。
有业内人士认为,处方外流最大的受益者将是零售药店,部分一向不重视零售市场的外资药企,已经组建了零售团队,包括阿斯利康、默沙东和赛诺菲等企业,纷纷涉足药店零售市场。而零售药店也纷纷布局处方药外流的项目。以上药为例,公司近年在DTP药房进行了率先布局,根据公司2015年年报,去年公司DTP药房已经达到了30家,收入高达24.78亿元。
DTP药房最早是从2010年开始在中国出现,目前几百家零售药店都在做DTP模式,并且快速扩展。而在工业领域,现在做肿瘤药的企业基本上都开始了DTP模式,也已经达到了上百家。
医药分开对药店的利好。
有业内人士表示,在药店实际销售过程中,虽然理论上可以卖处方药,医院也应该让病人把药方拿走,但现实是大部分处方药在药店买不到,医院一般也不会让病人把处方拿走,除非有病人强烈坚持要拿走处方,医院管这个叫“逃方”,这部分也有30%左右的比例。
从现行的日本、美国以及中国香港的例子来看,医和药分开到最彻底的状态,就是医疗服务和药品成为两个行业。简单地说就是“你去看病,医生给你开药单,你在哪里买,跟医生不挂钩”。这将有效解决药价过高的问题。因为没有中间环节,对于药品价格的管控,政府更多的是出台价格管制规则,防止企业集体炒高药价获取暴利,损害支付方。
该人士还表示,医药分开的好处显而易见,但是难点在于需要为医药彻底分开配上相应的支持措施,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如说剥离了药品后医生的服务费能否提高价格?医院和医保之间的路径是否透明?如果剥离了药品,未来临床如何设计细化到每个病种的标准化流程定价?
结语
假如中国未来可以让医药完全分家,实体零售药店将迎来势不可挡的发展。药店将成为除医院和医保之外,手握大量用户信息的主体。用户完全可能选择在离家最近的药店解决所有药品需求,当然目前来看,这样的春天还没有真正到来。
文章来源:整理自中国经济周刊,中国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