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抑郁控制,要从了解它开始
“终于还是要离开。一走了之的念头曾在脑海里萌发过太多次,两年多来每一次对压抑、恐惧的感受都推动着我在脑海里沉淀下今日对生死的深思熟虑,让我自己不再会觉得自己的离开只是草率的轻生,让我可以以为我最终的离去不仅是感性地对抑郁、孤独的排解,也是种变相地对我理性思考之成果的表达“。
“未来对我太没有吸引力了。仅就世俗的生活而言,我能想象到我能努力到的一切,也早早认清了我永远不能超越的界限。太没意思了”。
“活着太苍白了,活着的言行让人感到厌烦,包括我自己的言行,我不屑活着。“
以上文字来自于史学天才林嘉文的遗书,他在2016年2月份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还是高中生的林嘉文已经出版了史学著作,虽未入大学,但已有多个名校名师向其伸去橄榄枝,在外人看来,其前途一片大好,可谁也没能猜到这样的结局,让人扼腕。如果您曾深入关注过这起事件,您可能被激起惋惜、疑惑、愤怒、无能为力、绝望,甚至幻想去拯救的感受,这种感受,是自杀者投射出来的,所谓投射,通俗讲就是当事人所无法忍受的情感,他又无法表达,便通过一些方式让其他人感受到,其他人体验到了绝望和无助或者愤怒,便是对那种投射的认同,部分体验到了同自杀者一样的感受。自杀即是这种方式的一种最激烈的形式,是生命的绝唱。同样也让人深切的接触到死亡。您所体验到的种种情感,正是当事者所一直经验着的,并且比您当下所体验到的强烈不知多少倍,汝之所感正是彼之所愿,此处的“愿”绝不是故意的让人难受,而是潜意识中想让大家理解到他。而导致自杀行为的最大罪魁祸首,往往是抑郁。
从媒体报道的只言片语中,我们得知林嘉文被诊断过抑郁,服过抗抑郁药和做心理治疗。作为一名从业4年的精神科医生兼心理咨询师,对抑郁症这个词已十分熟悉,以至于听到这个词脑中就会出现一些词语:“显著持久的心境低落”,“兴趣和愉悦感缺失”,“精力不济或疲劳感”“无价值感”,“对前途悲观绝望”,“自杀”。这些是国际诊断标准ICD-10中的一些症状学标准,还要加上持续时间超过2周。如果说您看到这里开始怀疑自己目前或者曾经是否得了抑郁症,答案可能是肯定的,因为我们大部分人一生中至少会罹患一次符合抑郁症诊断标准的抑郁发作,符合诊断提示需要治疗(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为什么强调治疗呢,除了抑郁症带来的对人际关系、生活能力、工作状态、学习能力的破坏之外,有10%-15%的抑郁症患者最终可能死于自杀,且男性的自杀成功率明显高于女性,因为男性所采取的自杀措施往往激烈且难以救治。有预测到2020年抑郁症可能成为非衰老性死亡和残疾的第二大原因。
抑郁症是怎么发生的?目前通常说抑郁症发病的三个因素:生物学因素、社会学因素、心理性格因素,三者间常有交叉影响。生物学因素包括遗传、躯体疾病(脑损伤、脑血管疾病、激素治疗)、内分泌失调(产后抑郁)等,核磁共振影像可看出,抑郁症患者的大脑有显著的生物学改变。内、外刺激因素作用于神经中枢,改变大脑内三种神经递质(5-HT、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从而调节情绪、意志、情感、欲望,目前抑郁症药物治疗的主流药物均是通过调节三种神经递质在脑中的量来调节情绪的。
抑郁症的社会学因素包括: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社会变迁及社会转型给国人带来的巨大冲击;东西方民族心理文化的差异以及对健康的不同认知;计划生育政策的消极影响等。(参考柏宁,岳长红,孙福川的论文近年来中国抑郁症高发的社会因素分析)
抑郁症的心理性格因素,首先是抑郁障碍的认知特点,抑郁症患者认知研究中常见特点是消极的信息、情感和记忆。当抑郁发作时,消极的想法和信念占主导地位,而此又被患者先前的负性经验所强化。抑郁者将沉浸在负性的事物中。因此能够从负性循环中跳出来的能力是治疗的关键,抑郁症患者从外界环境和自我世界里获得的消极信息过程可以看做是一种选择性过滤,认知治疗的一个策略就是让患者明确这种选择性过滤问题并使之得以改变,然后患者才能学会采取中立的或者更为积极的看待问题。其次是抑郁的心理动力学观点,弗洛伊德认为抑郁症患者中超我占主导地位,而这是因为对所爱的客体的愤怒所引起的内疚的结果,弗洛伊德认为早年的生活事件被压抑在潜意识中,在后期被激发出来导致了抑郁症。弗洛伊德的著名论著《哀伤和抑郁》、《超越快乐原则》一直为动力取向心理治疗师必读之物,建设性的阐述了哀伤与抑郁的关系,当一个人在早年丧失的了(或象征意义上的丧失)所爱的人(客体),这种失去是极为痛苦的,如果是婴儿的话,失去客体可能意味着失去生存的支撑,如果这种丧失不能藉由哀伤程序(经过否认、愤怒、失落、重拾生活意义)来疏解,便会成为抑郁,在内部将自己变成为失去的客体,把对失去客体产生的愤怒转给自身,对自己进行攻击,自杀即是对自己最强烈的攻击的付诸行动。因此可以说,让抑郁者开始哀伤是治疗的关键一步。继弗洛伊德之后的另一位集大成者是克莱因,她开创性的提出从多疑状态到抑郁状态的来回转换,她认为若个体认为他/她毁灭了其所爱的人,这种人在随后的生活中会发展为抑郁症。她也提出了躁狂实际上可能是深度抑郁的防御表现,我们在双相情感障碍(躁郁症)的患者中可以看见,他们一段时间表现出狂躁,一段时间又极为抑郁,两种状态表现极为不同,但是个体在两种状态中所使用的防御却都是否认和回避,提示躁狂和抑郁其实是一体两面。
需要补充的是双相的抑郁比单纯的抑郁的自杀风险更高,青少年期由于行为特点倾向于行动化更容易在情绪低沉的状态下选择自杀(如林嘉文就是处于青春期),老年人在躯体疾病恶化或强烈的孤独感作用下也是自杀的高发人群。总之,早期识别抑郁并进行治疗对挽救抑郁者的生命或提升生命质量十分关键。
尼采说“凡是不能毁灭我的,必使我强大”,这句话对受抑郁情绪困扰的人来说再适合不过了,我们每从一次抑郁情绪中走出来,都会收获一些面对抑郁的能力和对生命、生活全新的感悟。我治疗过的一个曾自杀过三次的抑郁症患者说:“大夫,我是死过三次的人了,而我现在就是想活着。”祝愿所有受抑郁困扰的人们安好。
参考文献
1国际诊断标准ICD-10
2精神病学教科书第5版(张明园 肖泽萍译)
3柏宁,岳长红,孙福川的论文近年来中国抑郁症高发的社会因素分析
作者:朝阳区第三医院 郑可桂
朝阳区精防中心供稿
图片来源于网络
长按二维码关注北京精神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