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夏至

魅力中药

今日夏至


人民日报


  今日12时24分,迎来夏至节气。这一天,太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是太阳在一年中所能达到北半球最高的纬度,也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时间最长的一天。


  “骄阳渐近暑徘徊,一夜生阴夏九来。”夏至的到来意味着炎热天气的开始。一年最热的阶段即将到来,你准备好了吗?





品读夏至









夏天的雨

 

  我喜欢夏天的雨,是因为夏天的雨随心所欲,一切无所顾忌,说来就来、说去就去。来则兴致勃勃、气势滂沱,去则心满意足、艳阳高照。夏天的豪爽激情很大程度依赖于这刚性十足、弹性丰满的雨。

 

  夏天的雨是飒爽的。《孟子》说,“油然作云、沛然下雨”。我将这“油然”体味成“悠然”——骄阳似火中,湿气自然悠然地上升,因为洁净,聚成的云娇白无比。这“沛然”是充沛——悠然集聚得多了,云腴情欢,自然也就要云雨。夏天雨的飒爽,是因为它总与好风联系在一起——没有风驰电激为势,雨也就不会下成气吞宇宙。这风在原野间飞沙扬砾,烟絮翻腾;穿堂入室就是“山雨欲来风满楼”。风狂妄而无羁,与云交合,风云际会,风起云涌,风驶云驰,就将雷召唤了出来。

 

  等风云雷电在歇斯底里交缠中全部精疲力竭之时,那雷声只变成贮满深情厚谊的痉挛;风意足情满后,星眼蒙眬只顾喃喃私语;雨云在胭脂满腮后开始像扇动着翅膀般起舞;雨丝风片眷恋着散开,天在虹霓下整个变成绯红。此时天地间变得特别静,鸟啾清脆得四处都是回声。这宁静与那喧嚣对比,雨后残阳如血,于是夏天就变成那般壮丽。由此我一直认为,夏天是人一生中最值得怀恋的季节。


节选自《四季小品》/朱伟 著



“夏九九”,你会数吗?


  “夏九九”以夏至为起点,每九天为一个九。南宋人陆泳在《吴下田家志》中就记载了“夏至九九歌”,歌谣道:“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八九七十二,子夜寻棉被;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子夜吴歌·夏歌

【唐】李白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竹枝词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天净沙·夏

【元】白朴


云收雨过波添,

楼高水冷瓜甜,

绿树阴垂画檐。

纱厨藤簟,

玉人罗扇轻缣。







夏至习俗






祭神祀祖

  夏至时值麦收,自古就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如今,有的地方在夏至前后还会举办隆重的“过夏麦”,系古代“夏祭”活动的遗存。

食“麦粽”与“夏至饼”

  江南食俗。《吴江县志》载:“夏至日,作麦粽,祭先毕,则以相饷。”不仅食“麦粽”,而且将“麦粽”作为礼物,互相馈赠。农家还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等,祭祖后食用,或分赠亲友,俗谓“夏至饼”。

冬至馄饨夏至面

  自古以来,中国民间就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以及“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之说。南方的面条品种多,如阳春面、干汤面、肉丝面、三鲜面、过桥面、麻油凉拌面等,而北方则是打卤面和炸酱面。“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
广东:凉食避暑


  人们喜好在夏天滋补凉食避暑,因此,居民在夏季普遍煲清补凉汤、凉茶、酸梅汤等比较传统而且十分清甜的食物。而且夏天食物多调醋,少盐、少姜、少蒜、味清淡,以粉面、瘦肉、青菜、瓜类等为主。

江苏常州、无锡:吃馄饨


  夏至这天,无锡人早晨吃麦粥,中午吃馄饨,取混沌和合之意。有谚语说:“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吃过馄饨,为孩童称体重,希望孩童体重增加更健康。






节令提示




天气提示


  20日20时至21日20时,东北地区中部、陕西中南部、河南北部、江南中南部、华南中东部、云南大部等地有中到大雨。其中,浙江南部、福建北部、江西中北部、湖南南部、广西东北部、广东东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暴雨,局地大暴雨;上述地区局地并伴有雷暴和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


养生5要点






  饮食宜清淡,要多食杂粮,不可过食热性食物,以免助热。冷食瓜果当适可而止,不可过食,以免损伤脾胃。


  从这天开始,最好睡午觉。夏至阴生,在中医理论中,午觉是以阳养阴。只要能合上眼睛一会儿,就能达到很好的养阴效果。


  夏至时节气温高,人体内的水分大量流失,应及时补充水分。


  晚上睡觉尽量别整夜开空调冷气。此外,夜间亦要注意不要吃生冷之物,否则可能导致腹泻。


  此时节,应避免在强烈的阳光下暴晒。外出时,应采取防晒措施,亦可随身带着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等预防中暑。



本文转载自: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