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秋分, 养生讲究:收敛闭藏!记住这16个养生小妙招,整年不生病!
▎导语:
今日秋分,值太阳到达黄经180度,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历书言:“斗指己为秋分,南北两半球昼夜均分,又适当秋之半,故名也。”《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分者平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意谓“秋分”的意思有二:一是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这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秋分之后,北极附近极夜范围渐大,南极附近极昼范围渐大。二是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的季节划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秋分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第二候中的“坯”字是细土的意思,就是说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穴中,并且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水始涸”是说此时降雨量开始减少,由于天气干燥,水气蒸发快,所以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便处于干涸之中。
▎养生重点
“秋分”时节,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日平均气温都会降到了22℃以下,为物候上的秋天了。此时,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团,已经具有一定的势力。即使是南方,早晚温差变化亦已较大,这一时段秋燥也开始从“温燥”转为“凉燥”。秋天收敛的气象将愈来愈浓。因此,养生的重点转为“养收”——即保养内收的阳气,预防凉燥外邪的侵袭,以免感冒或加重原有的呼吸系统病症。
▎二十四节气养生歌
昼夜平分秋季到,候鸟从北往南跑。蛰虫坯户雷收声,阴平阳秘神志保。除忧觅乐精神爽,运动走路再登高。不同人体不同质,膳食运动巧选调。
▎起居养生
1、应早睡早起
《黄帝内经》云:“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秋分后秋意日浓,早睡觉是为了顺应秋天肃降收敛之气,收藏身体阳气;早起是为了升发阳气,勿令阳气过于抑郁而加重悲秋伤感,以调和人体阴阳。
2、勿忘穿秋衣
秋分时节,天气转凉,早晚温差大,人体阳气向内收敛,免疫力也会随之下降,这时细菌病毒极易入侵,容易诱发呼吸道感染。因此我们要时刻注意天气变化,适时增添衣服,夜晚睡觉盖好被子,预防感冒。
3、运动要适量
秋高气爽,也是锻炼的好季节。但由于人体阴精阳气正处在收敛内养阶段,运动也应遵循这一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尤其是老年人、儿童和体质虚弱者,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运动宜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比如太极拳、慢跑、快步走等。若能练吐纳功、叩齿咽津润燥功等则更可益肺润燥。
4、情绪宜乐观
秋季日照减少、气温渐降、花木凋零,有些人会因为环境而产生忧郁的伤感情绪。如果不能调适好心情,会导致体内有益激素分泌紊乱,内脏功能失调,引发疾病产生。精神调养最主要的是培养乐观情绪,保持神志安宁,适应秋天平容之气。因此秋季建议外出秋游、登高,可令人心旷神怡,保持心情舒畅。
▎饮食养生
在饮食摄养上,因秋属肺金,酸味收敛补肺,辛味发散泻肺,所以秋分后更是宜收不宜散,要尽量少食葱、姜等辛辣之品,少喝酒,适当多食酸味甘润的果蔬。同时秋燥津液易伤,引起咽、鼻、唇干燥及干咳、声嘶、皮肤干裂、大便燥结等燥症,根据各人体质可选用甘寒滋润之品,如百合、银耳、淮山、秋梨、藕、柿子、芝麻等,以润肺生津、养阴清燥。
此外,可根据个人体质需要采用以下食疗:
1、萝卜杏仁煮牛肺
【原料】萝卜500克,苦杏仁15克,牛肺250克。
【做法】萝卜切块,杏仁去皮尖。牛肺用开水烫过,再以姜汁、料酒旺火炒透。瓦锅内加水适量,放入牛肺、萝卜、杏仁,煮烹即成。
【功效】补肺、清肺、降气、除痰。
2、黃精粥
【原料】黄精15~30克(或鲜黄精30~60克),粳米60克,白糖适量。
【做法】黄精切片,煎取浓汁,去渣,同粳米煮粥,粥成后加白糖适量即可食用。
【功效】滋阴润肺、平咳去痰。
【禁忌】脾虚有湿、咳嗽痰多而稀白者不可食用
3、百合枸杞乌鸡汤
【原料】百合50克,枸杞子30克,大枣5枚,乌鸡3~5两,食盐适量。
【做法】乌鸡剁小块,枸杞、百合洗净,大枣去核洗净,上4味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放适量食盐,小火熬煮至乌鸡烂熟即可。
【功效】润肺养肝、滋阴补血。
天地大道之秋分养生:收敛闭藏!(很重要!)
说白了就是秋分时节,你别作,要:养收!!!
必须要记住这16个养生小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