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医】这家县级中医院能让病人大病不出县!怎么做到的?

东营卫生计生官微

全国首个县域部署中医智能云系统,中医药服务覆盖全县各级医疗服务站点,并凭借“互联网+中医”医改实践,获评“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浙江海盐:基层中医化智能升级。


地处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西塘桥街道八团村是一个拥有3200人口的普通村庄,村卫生室里擅长中医药诊疗,尤其是善用中医非药物治疗的村医徐付生,每天却异常忙碌。2017年,仅他一人接诊的病人就多达2.8万人次。


“我是赶上中医药发展的春天了,县里这么支持,乡亲们信任我、信任中医药,让我感到哪怕是村里一个小小的中医,也能真正造福一方百姓!”徐付生说,这几年政府将村卫生室的输液室改成了中医服务区、给中医诊疗专项补贴、配备了中医智能诊疗和互联网诊间。


海盐中医药的“春天”早在2009年便开始布局。经过中医基层化、基层信息化、应用智能化的层层部署,如今海盐全县9个乡镇卫生院及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已经建立了规范化、标准化的独立中医药服务区,每个村卫生室都有“中医角”或“中医治疗室”,全县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和一体化率达到100%,并且在全国率先部署了覆盖全县域的中医智能诊疗系统。


海盐县澉浦镇卫生院中医师在使用中医智能开方系统为病人服务。

医生在海盐县中医院互联网诊间坐诊。

“海盐的中医基层化不仅扎实,而且通过信息化、智能化载体,解决了很多基层中医药发展的瓶颈,海盐模式已经在整个浙江推广。”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徐伟伟说。


基层中医化、应用智能化的“海盐模式”,究竟是如何“炼成”的?


政策布局,调动基层中医化积极性


时钟拨回10年以前,海盐中医药事业的基础较为薄弱、发展相对落后。


从海盐县卫生计生局局长徐世民上任之初,就开始着手布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将中医药事业纳入全县发展规划;先后制定出台《海盐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海盐县医疗机构使用中医药考核管理办法》;在全省首开先河设立独立的中医药管理科,配置专人统筹协调全县中医药工作;每年的中医药事业经费实行年度财政预算单列并确保中医药经费占卫生投入12%以上;中医药诊疗报销比例高出西医西药20%以上,一系列由卫生计生局统筹协调的政策组合拳,为海盐县的中医药发展搭建了坚实的保障平台。


在徐伟伟看来,正是对基层中医药工作认识到位,才有了海盐卫生计生局与相关部门的积极协调、争取支持,从而开创了海盐中医药事业发展“有人、有责、有财”的良好局面。


“现在我们开展中医药的积极性特别高,不仅越来越受老百姓欢迎,对我们来说也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海盐县秦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姜晓萍说,例如,对于中医非药物治疗服务政府每人次补贴10元,2017年该社区共提供近7万人次中医非药物治疗服务,这意味着中心能获得近70万元的专项补助。


截至目前,作为整个浙江省唯一提供此项财政专补政策的地区,海盐县传统中医非药物治疗补助、中药饮片补助累计达2500余万元,充分发挥了中医非药物治疗在防治常见病、慢性病中的优势。


“2016年开始,全县社区卫生服务站都已完成了内部功能区的调整,在缩小输液区域、控制输液比的同时扩大中医诊疗室,基层中医药氛围更加浓厚,处处都能闻到中药香。”海盐县卫生计生局副局长蔡卫勤说。


能力提升,在家门口提供优质中医药服务


“政策保障只是第一步,中医药服务能力的培育还需要漫长的过程。”徐世民说,依托中医药在基层的良好群众基础,海盐重点在中医药医疗机构的硬件升级、网络建设、人才引进及培养等方面下功夫。


2009年以来,海盐共投入6亿多元,加强县、镇、村(社区)三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2014年,财政投入8000多万元的县中医院搬迁改造项目全面投入使用,使县中医院的业务用房面积增加2倍,核定床位数也由250张增加到450张。


2015年,海盐县中医院由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全面托管,成为全省中医医院托管第一家。仅2017年,省立同德医院下派常驻专家累计23名,其中副高及以上职称13名,对口帮扶心血管内科、普外科、针灸科、消化病中心、麻醉科等,先后开展了30余项新技术、新项目。


“海盐县中医院原来是嘉兴市规模最小的县级中医院,如今基本上实现了让海盐居民大病不出县。” 同德医院派驻海盐县中医院院长李雄在海盐工作了两年多,见证了这里中医药服务能力的显著提升。例如,依托省立同德医院全面托管的优势建立的“浙北中西医结合消化病诊疗中心”和“浙北中西医结合肿瘤病治疗中心”,让海盐地区的患者纷纷选择留在县城就医。


家住海盐县的李女士是消化病诊疗中心的第一批受益者,她在中心接受了医院安排的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中心主任,同时也是省立同德医院业务副院长、普外科主任医师孙元水亲自主刀。“就算我去省立同德医院,也不一定能请到这样的专家做手术啊,没想到在家门口的医院就享受到了这样‘高规格’的服务。”手术后,李女士激动地说。


作为县域中医药龙头,海盐县中医院通过强化医疗质量管理、优化医疗收入结构等形式提升综合医疗服务能力。2017年,该院业务收入实现中医非药物治疗、中药饮片、手术台次、医疗服务综合服务能力“四个增长”,西成药收入占业务收入比下降,数据结构逐步合理。


“目前,我们在县中医院建立了辐射全县的中医药养生保健中心、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与推广中心。”海盐县卫生计生局首位中医科科长蒋延峰介绍说,海盐县目前建立了以县中医院为核心、9家基层医疗机构为基础的中医药医联体,县中医院加强中医名院、名科、名医、名药建设,各基层医疗机构加强中医特色专科(专病)建设,覆盖全县的1+1+9中医医联体建设全面搭建完成。


应用智能,解决基层中医药应用难题


2017年7月在北京举办的第四届中国中医药信息大会上,一个看似不起眼的报告让徐世民“火”了。那就是徐世民代表海盐县在会上发布的全国首个中医药县域大数据,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一时间媒体报道、学习取经者纷至沓来。


这套大数据,正是依托海盐县中医智能云系统,对2016年度全县26个基层医疗机构、140名中医师、9777名患者和17416诊疗人次的全部诊疗数据进行采集和专业分析获得的,清楚展示了中医药对海盐县居民的常见病、疑难病干预需求的真实情况。


海盐县中医智能云系统签约现场。

这一成果的取得,还要追溯到2015年,作为省市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试点县,海盐在全国县域中率先建立中医智能诊疗系统和中医互联网诊间系统,积极探索“互联网+中医”的模式解决中医基层化过程中遇到管理和人才瓶颈。


全程参与了系统试点、完善过程的蒋延峰坚信,构建中医临床中“病-症-法-方”数据模型,用信息化手段自动将四诊、诊断、处方、用药等中医临床数据上传并进行集成化管理,对于规范临床诊疗、收集保存中医病例、开展科研分析、中医药传承等工作意义非凡。


“2017年7月,我们在智能开方系统基础上应用国医大师王琦临床经验的辅诊机器人,只要将病人具体症状输入后就可以自动生成饮片处方、相应的非药物治疗方案,以及名老中医常用的处方参考等,还可以随症状变化而变换饮片。”系统开发者、杭州聪宝科技有限公司CEO顾高生说,这一系统大大提升了基层中医药服务的现代化水平,也为西学中人员开具规范、确有疗效的中医处方提供了可能。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上线使用2年来,海盐县域内总开方数达到10万余人次。此外,海盐系统开展“西学中”“护学中”和“中医基层化,基层中医化”等培训班,加快中西医结合人才队伍建设步伐,为中医智能化发展提供人员保障。


“下阶段要解决的问题是建立中心大药房,完成中药饮片的集中配送。”蔡卫勤介绍说,目前海盐全县服务站有54家配备了饮片颗粒剂,但品种数较少,均在100种左右,日常责任医师能开具的也只有协定方。


“中心大药房挂靠在县中医院,2018年,海盐将力争实现全区域中药饮片快速周转与同质化管理,解决各基层医疗机构饮片配备不全、处方开具不便的瓶颈,尤其是能解决基层服务站的饮片配备问题。”徐世民信心十足。


记者手记:

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转变 


文字:本报记者 向佳 

   

经过多年努力,海盐成功闯出了一条基层中医化、应用智能化的发展道路,让基层中医药实现了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跨越,尤其是通过信息化手段,一方面让更多基层中医师、西学中人员更加规范、有效地运用中医药,一方面让百姓在家门口实实在在地享受优质、均等的中医药服务。


本报一直对海盐模式保持关注,那么,海盐的经验能否被复制?答案是肯定的——浙江省永康市在学习海盐的经验后,在全市部署了中医智能诊疗系统,基层的中医门诊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目前,永康市已通过了国家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的评审。


更具现实意义的问题是,海盐的经验如何能复制?


首先,提高认识、顶层设计是保障。中医药在基层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是服务振兴乡村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必然要求,地方政府和卫生管理部门要从战略层面提高认识,为基层中医药工作提供政策支持,营造有利于中医智能化发展的政策环境。


其次,提升服务能力,构建完善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是基础。建设好区县中医院,并以此带动区域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和站点的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才能提高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为基层中医化提供现实基础。


第三,借助信息化手段解决基层中医药人才短缺等瓶颈是关键。依托“互联网+中医药”,构建体现中医特点的智能诊疗、开方、远程诊疗系统,能有效地帮助基层医师更加规范、有效地应用中医药诊疗手段,从而实现基层中医药服务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转变。


总之,插上信息化的“翅膀”,中医药在基层将更加焕发生机。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