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病还需心药医,中医情志疗法,以情胜情

山西省中医院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山西省中医院」


“ 情志疗法 ”的中医趣闻


中医情志疗法是一门具有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医学心理学,它反映了古代医学家们独特的思维和辨治观,是经典理论和临证经验的完美结合。

说起情志疗疾方法来,读者恐怕会想起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那段饶有兴趣的描写:胡屠夫一巴掌将因中举后狂喜不已,痰迷心窍的范进打得痰涎俱出,使他的神志恢复如常,写下了“恐胜喜”的心理治疗的精彩一笔。

其实,历代医家运用情志相胜的理论,独辟蹊径,验案颇多。



中医认为情绪过度变化可以引起疾病,但可以利用情志相胜理论来治疗疾病。中医学很早就应用了心理疗法,称之为“意疗”。

心理学治疗尤其对于精神方面的疾病是必不可少的,并往往能收到比药物治疗更好的效果。


今天,我们就来细聊这“情绪”对人的影响——


1
调整情绪变化可以治病


关于情绪变化对身体的影响,古代医家对此有许多论述。
 
如《东医宝鉴》中说:“欲治其疾,先治其心,必正其心,乃资于道。使病者尽去心中疑虑思想,一切妄念,一切不平,一切入我悔悟……顿然解释,则心地自然清净,疾病自然安痊,能如是则药未到口,病已忘矣”。
 
明《本草经疏》中说“以识遣识,以理遣情,此即心病还将心药医之谓也。”
 
吴师机《理瀹骈文》中说:“情欲之感,非药能愈,七情之病,当以情治”。
 
中医学历来重视心理因素在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并创立和积累了许多心理治疗的科学方法。



2
情志相胜疗法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与《素问·五运行大论》都指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这种纠正情志异常的方法,是中医精神治疗的原则,也就是“情志相胜”的基本精神。
 
就是有意识地采用另一种情志活动去控制或调节因某种刺激而引起的疾病,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3
移情易性疗法


移情易性,目的是分散病人对疾病的注意力,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或者改变其周围环境,避开不良刺激所在,使其从某种情感转移到另外的人或事上,或者通过谈心、学习使其改变情操,这就是所谓移情易性。
 
《临症指南医案》中说:“情志之郁,由于隐性曲意不伸……盖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
 
具体方法则因人因病而宜,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如用唱歌、书法、绘画等陶冶情操,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4
顺情从欲疗法


《素问·移精变气论》指出:“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这也是心理疗法之一。
 
在人类社会中,衣食住行等是必要的生活物质需求,而这些必要的生活物质愿望得不到满足,从而导致精神情志的改变,在治疗中仅靠说服开导,移情易性则达不到治疗目的,还需得到社会必要的支持,朱丹溪曾说:“传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从焉,所关甚大,饮食之欲,于身尤切”。
 
在当前优越的社会制度下,“顺情从欲”这条治则,社会为我们创造了可行性条件。
 
如天灾人祸造成情志失常,通过集体的关怀,社会的救济等,这都是顺情从欲的治疗措施。


5
语言诱导疗法


《素问·移精变气论》说:“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这就是说,要关好门窗,首先取得病人的信任,对病人以同情的态度,向病人详细询问病情,利用劝说开导,使病人如实地吐出真情,将痛苦诉说出来,也是一种“心理疏导”方法,有利于病情的治疗,如若能调治其神,使患者面色光华,脉息和平,神气旺盛,则预后良好,否则,患者面色无华,脉不应时,神气丧失,对治愈疾病缺乏信心,则预后不良。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