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为什么新生儿一出生就要做听力筛查?
2019年3月3日是第20个“全国爱耳日”,主题为“关爱听力健康,落实国家救助制度”。 防止耳聋发生、控制新生聋儿数量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这对减少耳聋发生,提高人口素质具有重大意义。
新生儿一出生就要做听力筛查吗? |
回答是肯定的。因为听力障碍是常见的出生缺陷。但对于刚出生的宝宝,听力如果出现问题,不像肢体残疾、先天性心脏病等此类疾病这么容易被发现。等到了稍大一点时,家长发现:为什么叫宝宝没反应?邻居家同龄的宝宝都会说话了,自家宝宝怎么还不会叫爸爸妈妈?
其实,如果宝宝听力不正常,就会缺乏足够的语言刺激和良好的语言交流环境。接下来,在语言发育最重要和关键的2-3岁内,宝宝就不能建立正常的语言学习途径,严重者导致既聋又哑,轻者导致语言言语障碍、社会适应能力低下、注意力缺陷和学习困难等心理行为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影响一生。
我国0-6岁的听力残疾儿童约有13.7万人,每年新生听障儿童2-3万人。国内、外研究表明,新生儿中,双侧听力障碍的发生率在0.1%-0.3%,其中,极重度听力障碍的发生率约为0.1%。儿童听力健康问题若未得到及时干预,影响孩子的一生,“十聋九哑”的惨痛教训一次又一次地给我们敲响警钟。
现已公认:新生儿听力筛查是早期发现听力障碍,及时进行诊断和干预的有效措施,是减少听障对语言和认知发育的影响,促进儿童健康成长,降低听力残疾的有力保障。
听力筛查的正确流程是怎样的? |
初为人父人母的你,还沉浸在天使降临的喜悦中。孕期做的各种攻略早已混为一团:什么时候该查听力?筛查第一次没过怎么办?复查的日子是哪天?由于宝宝外耳道的胎脂没有完全排除,中耳羊水积液没有完全被吸收,或者宝宝配合不当,都会使初筛“未通过”。所以,目前新生儿听力筛查均采用二阶段筛查,分为初筛和复筛。
出院前-初筛
宝宝出生后,在出院前进行第一次筛查,一般采用耳声发射(OAE),简便、快速、无创、结果敏感,成本也比较低。
42天复筛
初筛“未通过”,别急着再做一次。如果胎脂、羊水等干扰因素未除去,相隔时间太近,结果可能不会变。但家长务必记得等宝宝出生到42天时进行复筛。
3个月内诊断
复筛“未通过”,应在3个月内进行详细的医学和听力学诊断。
6个月内干预
凡符合听力损失诊断的婴儿,应在6月龄内积极接受干预(如助听器、人工耳蜗等),不错过宝宝语言发育的关键时期,摆脱“十聋九哑”的魔咒。
跟踪和随访
凡是已经通过筛查的宝宝,家长们也不能掉以轻心。对具有听损和语言发育迟缓高危因素的婴幼儿,跟踪和随访很重要,每年至少1次直到3周岁。对于重症监护病房的新生儿,因其听力损失的患病率要较正常新生儿高得多,更重要的是诸如听神经病等神经传导障碍疾病大多集中在此,对未通过初筛AABR(自动听性脑干反应)测试的新生儿,不再进行复筛,直接转入诊断程序。
除了听力筛查,耳聋基因筛查有必要吗? |
并不是所有的听力损失都会在宝宝出生后立即就表现出来,很多宝宝的听力损失是迟发性的,可能要等到好几岁了才表现出来。把听力筛查和基因筛查联合起来,可以解决当前新生儿听力筛查无法检出的潜在的药物性耳聋和迟发性耳聋的儿童,使新生儿听力缺陷高危因素的发现比例可提高20倍;且可以把耳聋的确诊时间提早到出生后7-14天之内,提高诊断效率。
对国家来说,一个聋哑儿一生给社会带来的经济负担不低于30万-50万人民币,主要用于特殊教育和各项生活救济。而早发现、早确诊和早干预一个听障患儿的费用明显低于发病后带来的经济负担。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听障儿童的关注度一定会越来越高。
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着力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着力增强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能力,不断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前进。
本文来源:浦南医院
希望大家多多关注我们“浦东卫生计生”公众微信,每天都会有准确、精彩的健康资讯推荐到大家哦!
小卫和小薇,祝您健康每一天!
长按二维码关注浦东卫生计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