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营销】如何科学而优雅地获取名医资源?
随着移动医疗的崛起,医生资源成了香饽饽,尤其是优质的专家资源,无一家不在争夺,并多数以此为背书,吸引投资人和用户。
多数主治以上医师上班时都忙得不可开交,好不容易熬到下班,可以回家陪陪家人,可以运动,可以做点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哪里有空帮你线上问诊?帮你远程诊疗呢?所以目前大多数在线问诊APP上的医师要么是中小城市的年轻医师,要么是社区类基层医师,要么就是专家们的助手,或APP自己“培养”的各类健康管理秘书。
虽说他们大多也是专业的医师,对一些基本的健康问题拿得起、放得下,但失去了患者追求的品牌效应,让核心价值成了伪命题。虽说激活了一些闲置的医生资源,但对医患双方能带来的价值实在有限。
大家都号称自己拥有大量的名医资源,动不动就几百、几千,其实不过是虚拟的意淫罢了,认识、说过几句话,就拥有了这位专家?这不是开玩笑嘛。
名气大一点的医生都极忙,除了上门诊、巡病房,还得处理科室大大小小事务,多数还要参加各种协会举办的会议,有些还要上课,有些还要写论文,想着评职称或增收。除了个人或单位的事情,比如一位糖尿病医生,就有国内外各个药企、胰岛素企业、医疗器械企业的销售代表天天粘着,组织各种会议,现在移动医疗、医生集团又来凑热闹,医生们哪儿那么有空呢?
如今,各方力量对医生资源的争夺已呈白热化,未来10年将进一步加剧这种情况。医疗行业是一个慢积淀行业,不仅一个医生的培养和晋升需要很多年,一款药品的研发需要十余年,行业里每一个环境的变化都能够持续很长时间。2014年兴起的移动医疗,那时的很多热门品类到现在还持续燃烧着,比如在线问诊、慢病管理、远程医疗等,但依旧完全不成熟,包括一直玩了又玩的医药电商等,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像互联网其他领域,如团购,如返利网,来得快,去得也快。
未来十年,除了现在的移动医疗、医生集团,还会不断涌现新的医疗模式,而如今有限的医生数量,将爆发出新的矛盾。
供给方医生资源不变,甚至减少,需求方却越来越多,胃口越来越大,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名医们还会给谁代言?
用面子?用钱?用关系?在那时,估计大量医生都自由执业了,该有的牛奶与面包都有了,还能用什么打动他们?必须得想在前面,早做准备!
看看其他成功案例,寻找一些灵感。华为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巨型企业,各界好评如潮,其在发展过程中,负面信息一直非常少,偶有出现,也很快就平息了。靠的是他们强大的公关实力?不然,否则大众汽车资源更丰富,怎么经常出现负面报道?
不为人知的是,华为成长的道路其实伴随着一批KOL和媒体的成长,源头很精彩,但很复杂,且不详谈。谈谈他们的模式,有许多可以借鉴的地方。
从大约4~5年前开始,华为开发了一批有潜力的个人KOL和小媒体,那时,这些小平台都没什么名气,华为作为首屈一指的企业,每发生一点动静,或新上一款产品,总能吸引无数媒体关注。但他们每次都在消息出来前,先透露给这批个人KOL和小媒体,邀请他们首先体验,给他们访问总裁的机会,给他们许多特权,让他们不仅可以率先一手报道,更能将报道做得更加有深度、有内涵。
久而久之,在华为有意识的“栽培”下,这些个人KOL和小媒体逐渐名气越来越大,在今天多数都成为了非常知名的意见领袖。他们无不对给予他们源源不断优质奶水、抚育他们成长的华为感激万分,别说报道负面消息了,稍有不正的消息一出来,他们都要争辩良久。许多人甚至以为,那就是华为自己办的媒体。这就是他们种出来的果实。
人都是有良心的,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医生或媒体,无不记住并感激当初带自己入门、帮助自己成长的恩师。而当下的医生群体中,如此的需求遍地都是,在如今浮躁、急功近利的环境中,鲜有企业能够踏踏实实地陪伴、帮助他们成长。
多数国内药企和医疗器械企业还停留在利益诱惑阶段,这种最原始、最基础的沟通方式不久内就会被慢慢淘汰。跨国药企一直在帮助医生做一些传播以及针对患者端的疾病教育,不过多数都是针对最大的专家,有一个又一个小小目的,非常散,且套路都极为相似,基本没有医生会记得你帮他做过什么,更别提同一条心了。给你代言不过是给面子,多是虚职。
如今炒得沸沸扬扬的多点执业/自由执业是许多医生的心头所想,却不敢迈出那一步,这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用来议价的个人品牌。这个品牌不是在医生圈的技术品牌,而是在患者眼中的服务品牌。你在医生圈多么牛、多么猛,患者根本不知道,他们只会根据你在媒体报道上的出现频次记住你,就像各类品牌宣传的广告一样。
大专家虽说有不少媒体采访的机会,但缺乏系统化梳理,从风格定位到目标群体的针对性传播、社会知名度,还有许多提升空间。副主任医师及主治医师是品牌需求最明显的群体,他们在学术圈的机会不是很多,如果能从患者端突破,那便是极好的。就像医生大网红于莺,原本是协和急诊的一位主治医生,如今不仅是许多电视节目的首选医生嘉宾,是许多医生大会竭力邀请的讲者老师,更是投资人眼中的“香饽饽”,拿了大量投资,自己开医院去了。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他们可以,其他医生为什么不可以?这些医生不过是缺少包装的机会罢了。如果一些眼光长远的医界企业选手能有此认识,挑出自己核心业务范围内三甲医院的部分有潜力的中青年医生进行针对性培养,邀请专业的医生品牌打造机构帮他们定位、确定风格、甄选市场,并准备合适的内容,有节奏地在适宜的媒体渠道传播,将会极大提高医生品牌成长的速度,建立与此医生更深层次的关联。你帮他扛过枪,打过仗,以后他的地盘大了,人口多了,还能不想着一路给养他的好战友么?毕竟战友的情谊可不是人人都有的。
■编辑 范晓艳
上周阅读TOP 5
回复“TOP”轻松获取上周最热门文章!,
★更多深度报道见《医药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