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资药企联姻利益难调
跨国药企与本土企业联姻之路坎坷不断。先有海正辉瑞、先声默沙东合作破裂,后有外资药企赛诺菲与杭州民生药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民生药业”)合作分道扬镳。无论是人员配备、薪资等级还是运营方式,跨国药企与本土企业差异明显,理念模式不同令多数药企合资公司走到尽头。合资公司的核心问题是算账,达不到商业指标,双方容易产生嫌隙。
民生赛诺菲分手
未能熬过“七年之痒”,民生药业与赛诺菲以分手告终。民生药业与赛诺菲正式签署股权转让协议,民生药业将收购赛诺菲所持有的杭州赛诺菲民生健康药业有限公司全部60%的股权。股权转让交割完成后,原先的合资公司将由民生药业全资控股并全权负责。
资料显示,该合资公司由民生药业与赛诺菲于2010年11月合资组建,以生产21金维他等产品为主。
这已是赛诺菲与民生药业的第二次“离婚”。1995年,赛诺菲与民生药业共同投资建立了第一个中法合资制药企业——杭州赛诺菲民生制药有限公司,该公司总部设在上海,生产基地设在杭州,生产赛诺菲和民生的产品。
随后几年该公司几经更名和股权变更。1999年,赛诺菲和圣德拉堡集团合并,合资公司更名为杭州赛诺菲圣德拉堡民生制药有限公司;2004年,随着赛诺菲收购安万特成功,合资公司再次更名为杭州赛诺菲安万特民生制药有限公司。
2009年8月,杭州赛诺菲安万特民生制药有限公司的名称、股权和人事发生了重大变更。企业名称变更为赛诺菲安万特(杭州)制药有限公司,民生药业从该公司的股东结构中消失,第一段婚姻至此结束。
一年之后,双方再次牵手。彼时,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非处方药市场,赛诺菲的目的很明确,意欲进军中国非处方药市场,以扩大在全球的实力。业内人士分析,赛诺菲再次选择民生药业,不仅源于双方在过去的合作中已经有所了解和磨合,更看中的是民生药业“21金维他”的品牌实力。
从合作愿景到泡影
不管是当前的民生赛诺菲还是此前的海正辉瑞、先声默沙东,中国医药市场还未有“土洋”结合成功的案例。
2012年先声药业与默沙东合资成立先声默沙东(上海)药业有限公司。公开信息显示,该合资公司由默沙东控股51%,先声药业占股49%,双方共投入6款治疗慢性心血管疾病的药品,合资公司主要负责产品在中国市场,尤其是基层市场的销售。但在合资公司后来的实际运营中,由于药价下行,先声的利润一再压缩,最终导致了合作的终止。
2012年9月海正辉瑞制药成立,该项目总投资2.95亿美元,其中,海正药业和辉瑞的持股比例分别为51%和49%。海正辉瑞成立之初,时任CEO肖卫红就曾提出,到2020年将实现营收超20亿美元的目标。然而几年过去,非但没有实现1+1>2的效果,反而黯然收场,没能避免分手的命运。
业内分析人士表示,最初合资双方的愿景可能是一致的或者可协调的,但是随着时间和公司具体经营管理过程的变化,双方的差异难免导致问题出现,时间久了也就难以协调了。
合资企业的困局
虽然企业之间的合作需求较为强烈,但由于自身多年不同的经营方式,导致双方员工出现文化差异。外资药企销售人员的薪酬方式是高底薪低提成,而国内销售人员实行的是低底薪高提成方式,两者存在很大差别。这种管理上的差异直接导致在合资公司内部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出现,也增加企业管理的难度。
事实上,合资公司的核心是一个算账的问题。达不到商业指标,双方慢慢就容易产生嫌隙。过往的灰色销售方式总有一天会需要向规范化的学术化营销来转型,但在利润大幅下降的环境下,很多转型实际难以开启。原本合资双边有明确预期的算盘在合规收紧、利润下降的前提下变得更难实现。
突发性事件如政策变革等因素也是激发分手的导火索。政策变革带来的影响可能有利,也可能会制约公司发展,面对不确定因素,合资药企如何规避风险也是需要思考的重要方面。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
长按关注:医药投资并购第一平台
医药并购圈: 实时更新医药行业投资并购资讯,随时掌握行业动态,了解医药行业并购案例,并购专业知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