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夏至养生应该这么做
夏至养生这么做
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将迎来夏至这一节气,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夏至虽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仍继续升高,大约再过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热的天气了。
夏至节气的气候特点是大部分地气气温较高,日照充沛,农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量均较多。夏至前后雨水较多,其气候特点可概括中医病机中的“湿热”和“暑热”。
夏至是一年中人体代谢最旺盛的季节,此时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在夏至人们常常感觉食欲不振、胸脘痞闷、口苦粘腻、神疲乏力、头昏脑涨、心悸短气、小便短赤等,中医认为,此为暑热伤脾伤致。因此,夏至养生勿忘健脾,饮食宜清淡可口,避免油腻、难消化的食品。注意清心解暑、健脾养胃,还建议早、晚喝点粥,既能生津止渴,又能补养身体,助阳气,符合“春夏养阳”的养生原则。在蔬果方面,苹果、葡萄、木瓜、枇杷这类平和的水果适合各种体质的人吃;体质虚寒的人最好少吃香蕉、雪梨、西瓜、柿子等寒凉类水果,最好不要冷冻后吃;湿热质和痰湿质的人则要少吃菠萝、荔枝、榴莲、龙眼等温性水果。夏至后除了清淡饮食,还要多吃“苦”,即食用带苦味的食物,对治疗夏季常见的烦热、口渴、中暑等症状有很好的效果。中医认为,大部分带苦味的蔬菜,多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我们常见的带苦味的蔬菜有:苦瓜、苦菜、油麦菜、竹笋、莴笋、芹菜等,其中,苦瓜有“菜中君子”的美称,夏至后多吃点苦瓜制成的菜肴,能起到调和脾胃,提神醒脑,消除疲劳,清热泻火的功效。
夏至之后,天气炎热,运动最好安排在清晨阳光初照或夕阳西下时为好,宜选择柔和、动作缓慢的散步、跳舞、太极拳等运动方式,时间在1小时左右。
由于夏至后气候炎热,出汗较多,故运动强度不宜太大,时间不宜太长。若剧烈运动,容易出现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但伤阴气,也会损阳气。在运动锻炼过程中,出汗过多时,可适当饮用淡盐水、红豆绿豆糖水,或吃些西瓜等。运动后虽然很热很渴,仍然强调控制冷食冷饮,如各种碳酸饮料、汽水、冷冻过的瓜果等,冷食冷饮容易损伤脾胃、影响食欲,甚至引起胃肠功能紊乱等症状。此外,还要强调的是,刚运动后不能立即用冷水洗头、淋浴,否则会引起寒湿痹证、头痛等多种疾病。
中医讲夏至,阳极阴生。阳气经过秋冬的蓄积,抵御过冬日的严寒之后,阳长至极,升至极点后则开始衰落。也就是说从夏至之后体内的阳气逐渐外泄,阴气始生,阳气则渐虚于内。正因为夏至后人体阳浮于外而虚于内,故在最炎热的天气不应贪凉饮冷,最应当养阳,这样才更有利于人体适应秋冬寒冷的来袭。
夏季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人体阳气发泄,气血趋于体表,皮肤松弛,毛孔张开。此时在穴位上贴敷药物易于作用穴位,渗透皮肤,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对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呼吸衰竭、反复感冒、慢性咳嗽、鼻炎等具有较好预防和治疗作用。这就是在夏天贴“三伏贴”的道理。
除了贴敷外,“冬病夏治”还可以借助饮食来调理,李艳玲表示,骨关节痛、哮喘、“老慢支”、水肿、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如能在夏天补阳,冬天时症状就可以减轻。可多吃温阳食物,如鸡肉,在食用时,可放入适量人参或黄芪等一起炖煮服用。同时配合温阳散寒、利水的食物,如茯苓、苍术、薏苡仁等,效果更好。
撰文:陈泉
编辑:涂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