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百天 | 心心带您看变化

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从2017年5月1日起,

南宁市启动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如今3个月过去了,

患者看病有了哪些变化?

医改是如何从看得见和看不见的

各个方面改变看病这件事的?

今天心心带您看看医改带来的新变化。

取消加成:慢性病人受益最明显

7月31日上午,85岁的患者徐女士到我院心血管内科看病。针对她的脑梗塞后遗症和高血压,医生给她开了3种药,用于营养神经和降压。这张处方的总金额为534.99元,是半个月的药量。


医院工作人员告诉她,5月1日起,医改取消了城市公立医院15%的药品加成,所有药都实行零差率销售。因此,如果是3个月以前,她的这张处方金额是614.1元。算下来,半个月便宜了80元,一个月就能省160元。徐女士的病情需要长期服药,因此像她这样的慢性病患者是受益最明显的人群。

“涉及降价的有1200多种药,医院一年在药品上的收入将减少3000万元。”我院药学部主任钟慧说,即便如此,确保患者用药安全的工作丝毫没有放松,而且还在进一步完善。因为医改是一个全局性的综合改革,目的是帮助医院建立更健康的运行模式,体现医务人员的专业价值,不再是“以药养医”。

我院新上线的智慧药房就是一项“在减法中做加法”的新举措。我们可以在药房看到,这是一个大型的由计算机操控的药品分拣机器。医生在诊室里开出处方,病人一交完费,处方就会传送到药房。在计算机的操控下,相应的药品会从药柜里掉出来,进入分拣通道。在患者看不到的地方,相比以往的人工抓药,差错率在降低,效率在提高,等待取药的时间不知不觉缩短了。


有降有升:体现含金量,让医术更值钱

取消药品加成只是医改众多内容之一,还有数千种医疗项目的价格进行了调整。我院医疗价格管理员卫晓燕介绍,5月1日后,我院涉及调价的医疗项目有4500多项。其中一大类是检查类,包括CT、B超、磁共振等,这类项目的费用降低了。比如磁共振平扫,原价是440元,现在是396元。64层X线计算机体层(CT)心功能分析,原价2000元,现在降到1900元。

另一大类是诊疗类项目,也就是体现医务人员技术水平、劳动价值的那些服务,比如手术费、护理费等。记者在调价项目表中看到,反映对医疗技术要求较高的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原价是2200元/次,现在是3080元/次。医疗技术较复杂的全身麻醉的收费从440元调整到572元。

药价、检查费降了,手术费涨了,患者的看病负担最终是减还是增?

我院医保办主任吕艳红找出了几位住院病人的病历进行分析。肾内科的一位肾衰竭患者吴某,需要定期住院并接受血液透析,每次住院的治疗方案相对稳定。对比他在医改前后的两次住院费用,4月17日住院,费用是2.1万元,5月26日则是1.8万元,减少的费用主要还是在药品上。


另一位肿瘤科的病人李某,也要定期接受化疗,在规范化治疗的要求下,每次化疗方案也基本是一致的。今年2月的一次住院,药费为1万元。得益于药品加成的取消,5月中旬的一次住院,药费降到了约8000多元。

吕艳红表示,这只是个别病例的费用对比。患者接受的诊疗项目各不相同,费用也会有升有降。但是从大数据来看,该院医改后的均次住院费用比去年同期还是有所下降。

物有所值:服务要对得起上调的价格

医改提高了诊疗类项目的费用,被业内人士称为“医院收费终于开始向按摩院靠拢了”。调侃的背后,其实反映出长期以来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没有体现出来。

 

以护士的工作为例,一级护理要求护士每隔1小时巡视1次,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情况,帮助饮食起居,还要根据病情需要为病人更换体位、擦澡、洗头、剪指甲等。按照从前的标准,这些工作每天的收费仅为5元,医改后提升到20元/天。


“提价之后,我作为护理部主任,明显感觉压力大了。”我院护理部主任张燕燕认为,护理价格上调,这是对护士工作价值的一种肯定,更意味着护理质量也要提高,要让病人觉得付出的钱是物有所值的。

因此,这3个月来,护理部开会时,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就是“提价”、“物有所值”。除了原来一直在开展的优质护理服务活动,6月1日起,我院还新增了优质护理服务标杆病房的竞赛活动。把护理质量特别好的科室树立成标杆病房,其他科室都向标杆靠拢,再带起新一批的标杆。

此外,护士们也在繁忙的工作中见缝插针地学习、提高。比如全院建立起一个护士微信培训平台。在这个微信平台上,有经验的护士会把平时遇到一些比较困难或者操作上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通过视频呈现出来,让大家点击学习,过后再进行抽查。这些手段让碎片化的时间得以利用起来,起到了不错的培训效果。


换位思考:医生上岗前先体验“看病不易”

最近,我院人事科陆续收到了100多份“就医体验”,这些体验不是来自患者,而是来自我院7月份刚入职的新员工。


这是该院新员工岗前培训的新增内容。新医生上岗前,先跟着病人全程体验看病全过程,其间碰到的问题,就是自己成为医生后需要解决的问题。

神经内科的新人王浩陪同一位风湿免疫科的病人完成了门诊看病的全过程。他在就医体验中写到,既看到了疾病给病人带来的身体、精神上的折磨,等待就医过程中的焦虑、紧张,也看到了医生一句话、一个眼神带来的鼓励和安慰作用。让他再次思考对行医的诠释: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王浩认为,医学要解决的除了疾病本身,还有生病的“人”。医务人员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简单的问候,一句语重心长的安抚,在病人身上产生的作用不容小觑。至少在目前医学技术仍有许多疾病不能治愈的情况下,“总是去安慰”是疾病治疗的重要一部分。


另一位新医生在完成就医体验后,以病人的身份写下了一段话:希望医生给我开处方后,能跟我讲讲都开了哪些药,为什么要开这些药,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副作用又有哪些。我不期待医生能给我解释得细致入微,但是希望能获得一些最基本的信息,让我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能够明明白白看病。


我院人事科副科长覃刚告诉记者,院领导希望通过这样一种形式,让新员工带着真切的感悟成为医生,面对病人时能够换位思考。这样的“医改”可能难以用数字来量化,却是一种饱含诚意的尝试,希望今后患者看病能有更加贴心、温暖的体验。

城市公立医院改革是一个很大的命题,目的是扭转现有的医院运行模式。我院医务部部长、院长助理谢逢春认为,医院需要从很多环节进行改革,包括医联体的组建,分级诊疗模式的建立,改善医疗服务,提升医疗质量和安全,以及人才培养和科研能力的提升。所有的这些努力,都是为了让看病这件事往更好的方向发生变化。





文字来源  | 南国早报

编辑策划  | 孙一博

责任编辑  | 何胜

监制 | 党委办公室

网址 | www.nn1yy.com

邮箱 | db263628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