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度,区分了平庸和伟大

潇湘医药圈


二十层床垫级别的敏感度

文 | 万维钢



从前有个王子,立志要娶一位真正的公主,可他又不知道怎样才算是真正的公主,就向一个女巫请教。女巫说判断真正的公主有三个标准。第一,她对所有人都有礼貌;第二,她对穷人和富人都有关爱之心;第三,她必须有非常敏感的皮肤——怎样才算敏感的皮肤呢?你在二十层床垫下面放一粒豌豆, 真正的公主睡在床上能感觉到豌豆的存在! 


王子见了很多公主,都没通过三个测试,特别是没有通过豌豆测试。最后是一名女仆通过了三个测试——女仆机缘巧合之下在床上睡了一晚,但是没睡好,被二十层床垫之下的豌豆硌着了。最后王子就娶了女仆,两人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为写这篇文章我特意考证了一下,这个故事是改编自安徒生童话里的《豌豆公主》。原文是一个真的公主通过了测试,我儿子看的版本让女仆当公主,显然是为了迎合现代人的自由主义思想。

 


这个故事的有意思之处在于,为什么非得要求公主有如此敏感的皮肤呢?我是这么想的,女巫提出的前两个标准,凡是“好人”就能做到;而只有这第三个标准,却非得是从小富养、对生活享受有敏锐感觉的女孩才有可能做到。所以女仆版不太真实——这第三条就是为了把女仆淘汰掉的好吗? 


我觉得安徒生这个故事的背后有个道理。他想说的是,敏感度,可以区分人的高低贵贱。 


当然不一定是皮肤敏感,也不一定是享受方面的敏感,还包括各种感觉的敏感。有的人能体察到细微的东西,而有的人不能。 


比如我最近在微博看到一个描写阿兹海默症的公益广告。一个人的父亲得了阿兹海默症,连儿子都认不出来。但有一次,他领父亲出去吃饭,父亲看到餐桌上有饺子就直接把饺子拿起来装到口袋里,说要留给儿子吃。这个广告说尽管老人得了病,忘掉了所有事情,但他却始终没有忘记对儿子的爱。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感动的故事,许多人都被触动了。 


可是我看微博评论,有人就说,他在电视里看到这个广告,身边一个人就非常无感,而且还嘲笑老人竟然闹出了直接把饺子装进口袋里的笑话! 


所以哪怕特别简单的点,有的人就是get不到。这就是敏感度不行。


一个人如果在人际交往中缺乏敏感度,他做事就没有分寸,说话就不知轻重,他就无法理解别人的暗示,甚至你讲个高级点的笑话他都听不懂。他可以是个好人,也可以拥有很厉害的专业技能,但是他本质还是个粗人,不能通过豌豆测试。那他有可能就做不好一些高级的事情,比如说支配人——这种公主该干的事情。 


现在早就不是公主和女仆的时代了,身份越来越不重要,我们看有些“女仆”就是比某些“公主”高级。但是敏感度仍然事关重大。


我们看《未来简史》中,赫拉利提出一个公式:知识 = 体验 × 敏感度。 


赫拉利说在这个没有宗教信仰的现代,想要寻找人生的意义,就得有体验和敏感度。赫拉利说敏感度的意思就是你要从经历中获得体验,用体验改造自己。你通过不断的体验能对世界产生更深的理解,最终变成一个更好的人。 


敏感度,就是人文主义者的自我修养。 


敏感度是可以学的。比如我看春晚,感觉舞台非常奢华,但总觉得有点土气,可是又说不清是怎么个土法。最近看到一篇文章《为什么大牌时装在春晚就失去了高级感?》,其中提到一个概念叫“颜色饱和度”。作者的理论是颜色饱和度越高,高级感就越弱,春晚舞台土就土在大量使用了大红大绿这种高饱和度的颜色! 


这就让我们学会了一个新的看问题的眼光。概念一旦明确,敏感度就能成倍增加。我们再看春晚舞台,可能感觉就不是朦胧的土,而是特别土。 


生活中其他事情也是如此。一旦你做错一件事,体会到严重后果之后,最好还能用一个成语典故之类的概念概括这个事情,那么下次再遇到类似的局面,你就会特别敏感,你就会做得更有分寸。


我们经常谈论的“刻意练习”,就要求练习者必须对错误非常敏感,随时知道哪里错了,最好还能感到精神上的疼痛!水平高的人敏感度都高,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人们夸周瑜的夸法是“曲有误,周郎顾”。 


艺术和严肃文学可以帮助我们训练敏感度。春节期间何帆老师来我们专栏谈了文学的问题,讲到移情作用,也可以说就是对他人情感的敏感度。 


但是敏感度高也有问题,你可能会“过敏” — 过度拟合式的敏感。有些人就是特别敏感,别人随便一句话,他还以为是什么暗示,别人随便开个玩笑,他可能会生气。


咱们之前有篇日课叫《数学家告诉你为什么难得糊涂》,说有些信息最好忽略,没必要过度解读——从数学上讲,就是没必要过度拟合。有这种过度拟合式的敏感,可能还不如粗人的生活愉快。试想如果公主真的因为二十层床垫下的豌豆都能感到不适,她还能正常生活吗? 


这就要求我们提升敏感度的同时还必须学习另一项技能,忽略。 


看到感觉到了,但是假装没看到,这是被动的忽略。根本不往那个方面看,这是主动的忽略。想要有这样的忽略水平,就必须得知道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我们应该只在重要的事情上保持敏感度,在不重要的事情上放松敏感度。避免“过度拟合”,就得“难得糊涂”。 


那到底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 


琢磨人就不重要。有些人一辈子就把敏感度发挥在琢磨人上去了。察言观色,看家本领是任何时候都能迅速识别周围人的身份等级,专门研究眉眼高低。


可是我们看那些真正厉害的人物,不管是商人还是科学家,学者还是官员,有时候就是直来直去,从来不“适应”别人,都是别人适应他们。他们把敏感度用在了更高级的地方。 


琢磨事儿,琢磨思想,才是用到了高级的地方。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的夫人艾莉诺·罗斯福有句名言—— 

“伟大的头脑谈论想法,中等的头脑谈论事件,弱小的头脑谈论人。” 


我读过一本小书叫《百万富翁和中产阶级的十大区别》( The Top 10 Distinctions Between Millionaires and the Middle Class ,作者 Keith Smith ),书里对这句话有个解读特别好,说这三种人其实就是“让事情发生的人,看着事情发生的人,和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的人。” 


你得先有想法,才能使一件事情发生。“百万富翁”是能让事情发生的人,积极主动,爱谈论想法。一般人比较被动,多数情况下只能作为一个看客,在事情发生以后议论一番。还有一种人则只顾着研究怎么取悦前两种人。 


想法来自观察,观察需要敏感度。 最高水平的敏感度能达到见微知著的境界。


有个著名的故事说,西汉丞相丙吉,去地方视察遇到有人街头斗殴,他视而不见,又见到一头牛似乎病了,却很仔细地去查看牛的病情。下属就问他为什么不管斗殴这样的大事,反而关心牛生病了这样的小事?丞相说,斗殴是地方官的事儿,“宰相不亲小事”,但如果牛生病了就可能说明今年气候异常,这才是大事。 


到底什么是小事,什么是大事?什么是偶然事件,什么是大趋势?什么是信号,什么是噪声? 


跟计算机相比,人脑非常善于模式识别。Google不知道费了多大力气,才让人工智能学会在任何图片里识别一只猫,而人类几乎天生就会。天气预报系统已经如此精密的今天,还是需要人类对结果进行微调。模式识别,见微知著,绝对是值得努力提升的真功夫。 


想要获得这样的功夫就得多积累实践经验、多读书、多了解这个世界。听说一两条负面信息就对世界绝望了,那是无知。认为什么信息都没意义,那是麻木。知道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该信什么不该信什么,才能对世界有个“educated guess”。 


《精英日课》读者数已经突破七万。咱们这个专栏,专门谈论想法。让我们一起提升——关于想法的“敏感度”。 



— 本文完 —


本文作者:万维钢,著有「得到专栏」——《万维钢·精英日课》,能成为他的读者,是一种荣幸。


参与讨论:留言说一说,你是如何理解“敏感度”的,你身边是否有敏感度极高的人?


↓点击下图,订阅专栏↓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专栏礼品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