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好“语言处方”
编者按
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际的工具,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确立,语言处方在医学领域里的价值和地位显得日益重要和突出。“好的语言处方”是治疗疾病的良药,更是和谐医患关系的现实需要。
一年来,不时有医生跟我有意无意诉苦:自己一个上午要看几十个病人,忙得连上厕所和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到最后话都说不动也不愿说了。
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说:“医生有三宝——语言、药物、手术刀。”其中,语言对患者所起的作用,永远超过百分之五十。《黄帝内经》中讲到,“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便,开之以其苦,曾有无道之人,莫有不听者乎!”由此可见,语言在诊疗过程中的作用早已成为医学传统的一部分。“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句老古话,同样在治疗疾病过程中有广泛的“用武之地”。现实中,既有因为医生一句话,让患者战胜疾病重树信心者;亦有因为医生一句话,让患者丧失所有希望“雪上加霜”,甚至自寻短见者。所以,语言,是诊疗疾病的一种重要方法。中国医师协会统计,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医患纠纷实际上是由沟通不当导致的,其中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医生们“不会说话”。因此,你一天忙到晚看病,连上厕所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是事实。但作为一名合格的医护人员,既要医术高超地开出药物处方,更要善于温暖心房地开好“语言处方”。
医学不仅是科学,更是人学。患者不仅需要从医生那获取相对高端的医学技术,还需要从医生那获得治病的信心和对生命的达观态度。医患关系不仅是治疗关系,更是极端重要的人文关系。患者不仅需要让医生给其治病,还需要从医生那里得到精神上的尊重、心理上的关怀,等等。所以,医护人员学开“语言处方”,关键的关键,必须补好人文素养的短板。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提出,医生必须具备六项核心能力:医学知识、患者照护、人际交流、沟通技巧、职业精神和基于实践的学习与提高。这其中,包括大量与人文素养有关的内容。国际上所有的医学学会等组织,无一例外强调医学中的人文教育和医生的人文素养。我国医学院校人文课程占的比例只有百分之七点五,而欧美国家的比例是百分之二十至二十六。换句话说,我们培养的医生更多的是关注技术,而忽视对医生人文教育。先天不足怎么办?后天补!我们的医护人员应该规划出时间去学习人文学科,不断提升人文素养。人文学科包含内容是多方面的,文史哲为其基础领域。作为医护人员,要挤出时间去读一点经典的文学作品。文学可以帮助我们拓展视野,增长见识,引导乃至改变我们的人生。当年,一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练就了多少热血青年。作为医护人员,还要挤出时间了解一些历史知识,包括医学史。“以史为鉴知兴替”。知晓点历史可让我们对社会规律、疾病规律、医学发展规律和看病规律有所思考和借鉴,使我们更具有洞察力和领悟力。医学与哲学密不可分。作为医护人员,需要挤出时间学学哲学。当代人不可能穷尽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但是患者对医生抱有希望。哪怕医生当前对疾病的规律解释不甚清楚,也必须给患者一个概要的、代表一般规律性的解释。这个时候,哲学就会发生作用。阴阳五行理论,就源于古代朴素的唯物辩证哲学。当科学和医学不能穷尽疾病和生命规律时,需要哲学思考和把握,藉以探寻生命和健康的规律。宗教自古与医学结缘甚深,艺术也是人文学科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医护人员如果感兴趣,也是“开卷有益”。
学开“语言处方”,每位医护人员必须时时反问提醒自已:如果患者是你的亲人好友,你会怎么办?敬畏、尊重、仁爱和担当,是“语言处方”的八字精髓。即对生命的敬畏,对患者的尊重,对病人的仁爱,以精湛医术来担当。浅显易懂是“语言处方”最基本的一条原则。“医生,什么是动脉粥样硬化啊?”回答:“动脉血管就像水管,时间长了会生锈,有的绣迹退不掉就成了粥样硬化。”这样的语言,让患者听后一清二楚。不同患者,“语言处方”各有不同。给哭泣的病人递纸币,给怕冷的患者披上外套,给有一定知识基础的人用PPT讲解手术过程等等不同的“语言处方”,都能给患者意外之后感到被温暖被关怀。“语言处方”更应从病人角度出发,考虑病人的感受。晚期肿瘤病人前来问诊,一句“您先要坚强起来,树立信心迈过心理关”,远比淡漠的“怎么这么晚才来检查”更能抚慰人心。“语言处方”不仅仅在于要和患者说多少话,还在于对不同患者要说出最对的那句话。给畏惧的患者一个鼓励的眼神,哪怕只是在关键的时候拍拍肩膀握握手,也都是一种“语言处方”。开出“语言处方”时,有时说话的次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有位医生给一位老人家做白内障手术,术前提醒道:“老人家做白内障手术后,起码生活能自理,比如上上厕所,吃吃饭……”没等医生把提高生活质量的话说完,家属就十分恼火地打断说:“谁是上厕所吃饭的?你怎么说话的?”这位医生十分内疚,赶忙道歉再次沟通。
“医生一句话,既能让人跳,也能让人笑。”所有医护人员,学学如何开好“语言处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