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的临床研究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饶佳[1];徐虹[1];阮双岁[1];宋善路[1]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儿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肾损害评价、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研究1990-2002年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50例小儿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对反流程度、尿路感染、肾疤痕形成、尿液分析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型进行了分析,并将药物和手术治疗组的随访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50例中双侧反流者22例(44%),单侧反流者28例(56%);39例行膀胱尿道造影检查发现反流Ⅰ度29.5%(23/78),Ⅱ度7.7%(6/78),Ⅲ度14.1%(11/78),Ⅳ度41.0%(32/78),Ⅴ度7.7%(6/78)。尿液p2微球蛋白、尿视黄醇结合蛋白、N乙酰半胱氨酸异常升高与肾疤痕形成相关(P<0.05),血ACE基因型ID或DD型与肾疤痕形成相关(P<0.05)。药物与手术治疗组尿路感染复发率、肾疤痕形成率及反流有效控制率无显著差别。结论 小儿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需要及早诊断,同时通过对尿液微量蛋白及血ACE基因型检测,对肾损害作出预测,建立个体化的有效的治疗方案。
膀胱输尿管反流 ,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下载全文

相关文献